关于《论语》的联想
——
一个基督徒的视角
2019年10月
前言。。。。。。。。。。。。。。。。。。。。。。。。。。。。。。。。第3页
学而第一。。。。。。。。。。。。。。。。。。。。。。。。。。。。。。第7页
为政第二。。。。。。。。。。。。。。。。。。。。。。。。。。。。。。第49页
八俏第三。。。。。。。。。。。。。。。。。。。。。。。。。。。。。。第132页
里仁第四。。。。。。。。。。。。。。。。。。。。。。。。。。。。。。第221页
公冶长第五。。。。。。。。。。。。。。。。。。。。。。。。。。。。。第306页
雍也第六。。。。。。。。。。。。。。。。。。。。。。。。。。。。。。第401页
述而第七。。。。。。。。。。。。。。。。。。。。。。。。。。。。。。第475页
泰伯第八。。。。。。。。。。。。。。。。。。。。。。。。。。。。。。第564页
子罕第九。。。。。。。。。。。。。。。。。。。。。。。。。。。。。。第611页
乡党第十。。。。。。。。。。。。。。。。。。。。。。。。。。。。。。第717页
先进第十一。。。。。。。。。。。。。。。。。。。。。。。。。。。。。第741页
颜渊第十二。。。。。。。。。。。。。。。。。。。。。。。。。。。。。第792页
子路第十三。。。。。。。。。。。。。。。。。。。。。。。。。。。。。第834页
宪问第十四。。。。。。。。。。。。。。。。。。。。。。。。。。。。。第885页
卫灵公第十五。。。。。。。。。。。。。。。。。。。。。。。。。。。。第971页
季氏第十六。。。。。。。。。。。。。。。。。。。。。。。。。。。。。第1038页
阳货第十七。。。。。。。。。。。。。。。。。。。。。。。。。。。。。第1062页
微子第十八。。。。。。。。。。。。。。。。。。。。。。。。。。。。。第1087页
子张第十九。。。。。。。。。。。。。。。。。。。。。。。。。。。。。第1099页
尧曰第二十。。。。。。。。。。。。。。。。。。。。。。。。。。。。。第1129页
前言:
1.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耶稣基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不借着他,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2. 在自然信仰中,即,一般性的敬畏上天的信仰中,人们能够从上帝所创造的物质世界中,从上帝所创造的世人生命中,从上帝所掌管的、放置于世人良知之中的道德律法与道德世界中,一般性地看见,真诚的、敬虔的信仰之人,应当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一般性的原则。一个人如果真诚认真地去思想这些事情,那么,就能够明白、说出一些端倪,就能够看见一些真知灼见。
3.但是,说在口里、写在纸上,是容易的,但真正地做出来、实现出来、体现在实际的生命中,却是难的。事实上,只有在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信靠之中,只有在上帝圣灵的大能之中,人才能够真正地践行出那些信仰的原则,活出真正敬虔的生命,得到那来自上帝的圣洁生命,与神同在,进入那无限美好的、永远的属天国度。虽然论语在中国的影响如此深刻、广泛、久远,但是,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却总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不是体现在实际生命里。事实上,很多时候恰恰相反,儒教中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成为虚伪、虚浮、爱慕功名的人,而不是真正有敬虔信仰的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论语中,作者虽然道出了信仰所应当具有的一些重要生命品质,但却缺失了信仰的真正内核与源头,即,上天自己的启示、话语、旨意、作为、救赎、恩典、公义、圣洁。
4.真品与赝品之间的关系:没有七分钱的假币;赝品一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某些方面、看起来与真品很相像。赝品的存在,并不能证明,世上不存在真品。
5. 赝品的定义:只有其形,却无其质;只有其外表、结论、表象、结果等方面的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却无其机理、内在的动机、实质、原因等等。
6.中国人愿意聆听论语中的道理,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论语中怎样讲述仁、大道、正义;如果,我们愿意思想其中的道理,那么,难道我们不应当追问,我们怎样才能得到仁、大道、正义吗?难道,我们不应当在心里因而有一个饥渴慕义的盼望与求索之心吗?
7.这本反思与联想之书,也可以看作是与孔子之间的一场心灵的、谦卑而诚实的对话。
8.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1)一方面,神的普遍启示,显明在这个世界、宇宙和人类社会之中。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却借着所造之物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的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所以,世人若认真、诚实地思想人生,就会能够明晓关乎道义、良善、人生价值等等事情;然而可叹的是,世人却沉浸在罪中无法自拔,所看见的,只有属世的利益和得失。(2)另一方面,神的特殊启示,尤其是关于救赎恩典的特殊启示,显明在圣经之中。圣经是上帝全备的话语、旨意和启示,讲述了上帝在耶稣基督里面的救赎恩典,讲述了什么是真诚的、真正的信仰。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9.一方面,因为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佐证并支持着后者;后者拓展和大大深化了前者),所以,其实在论语重要原则与圣经真理之间,在很多方面,有着重要的重合、不矛盾、一致之处。而另一方面,在圣经中,更包含着论语所没有的、远远地超过了论语内容的教义。这些教义,对于人的幸福、救恩、生命,等等,至关重要。
10.同时,论语中也包含一些内容,是圣经所没有、或是与圣经相矛盾的原则、教义。这些原则、教义包括:对于信仰的看法,对于生死的看法,等等;我们的良知,以及历史的见证,都告诉了我们,这些部分,正是显明了论语之局限性、甚至致命错误性的主要要点所在。
11.论语,就像是一幅图画,给我们画出了一些美好的果树、果实,让我们看见了一些美好的品德和品质;但是,在这幅图画中却有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些果树、果实并不是纯粹的。其中夹杂着一些不好的、甚至有毒的果子。第二个问题是,在那些美好果树、果实的背后,其实质、根源、本质是什么,却不得而知;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许多深层次道理被本末倒置,因而常常会舍本逐末,甚至有些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
12.论语中讲述的很多美好的做人道理,相信绝大多数世人,包括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懂。但是,为什么,我们却很难把这些品德,实践在我们真实的生活、生命之中呢?关键的原因在于,我们不认识神,不明白他的旨意、话语、计划、作为,不愿意寻求他、倚靠他、以他为我们生命的归依。
只有上帝圣灵的能力,才能使我们真正地明白神的救恩;耶稣基督已经死在十字架上,并在死后第三日复活,成就了那永远的救恩。凡相信他、接受他救恩的人,就必能得救;这是因信称义的恩典;凡在基督里面得生命的人,就真的进入了那永生,再也没有死亡。
这样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敬虔的信仰。
例如,一个人,如果没有敬虔信仰、敬虔精神支柱,那么,他怎么会真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呢?反之,一个人如果真的有了敬虔的、对于上帝的信仰,那么,他怎么会不宽以待人(上帝以赦罪之恩对待我们,我们岂不应当对他人恩慈、宽恕吗)呢?怎么会不严于律己呢(上帝因着基督死在十字架上而赦免了我们的罪,那么,我们还有脸面再活在罪中吗)?
可见,信仰——真诚的、敬虔的、真正的、真理的信仰,是我们为人处世道德品质的根本所在。
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忽视了这一点,那么,任何人来谈为人处世的道德品质,其实都不过是舍本逐末而已。这样的没有根基的所谓品德,也必将会逐渐败落、一事无成。如果人的动机和出发点错了,如果人凭着本性,以自己为中心、为依归,那么,所谓美德,究其终极层面而言,不过是功利主义的手段而已。当试炼、苦难来临时,其真实的面目就一定会显露出来。
13. 在基督教信仰临到欧洲之前,柏拉图在著作中对门徒们说道:你们要耐心地等待,神必把他的启示,向世人显明;柏拉图的思想,虽然是不完美的、充满缺陷的,但是他认识到,上帝、那宇宙天地造物之主,必定是无限的、永恒的、全能的、全知的;他也认识到,人的灵魂只有来到神的面前才可能有真实隽永的意义。
正如柏拉图的著作一样,论语的内容,其实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圣经的背书;因为,论语所描述的很多内容,正是一个敬虔信仰之人所应当具有的生命品格。然而,论语所没有指出的,却恰恰是,那些生命品格背后的根基、基石是什么。如果失去了根基,那么,这些内容就都不过是纸上谈兵、空谈而已。
学而第一
1.1
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知识与行为,头脑与心灵、生命之间的关系,理想与实际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知识、理论、理想,若不体现在我们实际的言语、行为、每日生活之中,那么,就仅仅是一些空洞的言辞、纸上谈兵而已。那些知识、理论、理想,就其实与我们的真实生命没有什么实际的关系;反而,我们会成为信仰虚伪的人,嘴上说一套,心里面所想的,却是另外一套。
因此,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理论、概念、方法等等,必须要经常温习、实习、实践、消化、咀嚼、等等,这样,我们所学的道才会真正地融化为我们生命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会深刻地、永久性地改变我们自己的生命。
==========
【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信心】
圣经雅各书2章14-17节:14我的弟兄们,人若说他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甚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15如果有弟兄或姊妹缺衣少食,16而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那有甚么用处呢?17照样,如果只有信心,没有行为,这信心就是死的。
=========
关于真理:究竟什么是真理呢?让我们在本书与论语思想的对话中,开始逐渐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
关于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与世人、邻舍、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对待世人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根基在于何处呢?
就根本的层面而言,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应当有礼貌、真诚、诚信、恭敬、谦卑、诚实呢?
信仰与心灵(世人不是终极倚靠的对象)的终极倚靠,人的心灵之锚,应当是什么?
人的平安来自哪里?人的价值衡量在于何处?人的精神支柱在于何处?
让我们在心里面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本书的心灵之旅。在这里,我们会咀嚼论语中的思想和话语,并试图与圣经对比,寻找上述问题的真正答案。
1.2
仁的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仁的根本吧!”
=========
道德的根本,在于仁,在于信仰,在于真挚的信念,在于人对上帝的真诚、完全的倚靠、顺服、听从、事奉。
我们顺服、温柔、谦卑的对象是谁?只有当人真正地俯伏在上帝的公义面前,在上帝面前顺服、温柔、谦卑的时候,人才会以顺服、温柔、谦卑的心态,对待其他世人。
在人间、社会中,为什么需要顺服、温柔、谦卑?从根本上说,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人类社会的秩序就根本无法得以长久保持。从每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来说,若没有顺服、温柔、谦卑,那么,人也就不可能有敬虔的信仰,不可能有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生命。
顺服的对象:道德、公义、仁爱、圣洁、敬虔、信仰。
温柔的本质:人在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自己需要上帝的怜悯慈爱;并且,自己愿意同样以怜悯慈爱的心,对待其他世人。
谦卑的实质:人在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不是圣洁、没有瑕疵、没有斑点的;而是恰恰相反,自己是一个在生命本质中深深地存在着罪性和罪行的人。因此,自己需要上帝的恩典和饶恕、赦免;同样,自己也愿意以恩典、饶恕、赦免、原谅的心,对待其他犯错、悔改的世人。
犯上作乱的根本原因:自以为义,自以为傲,自己以自己为自己的神,自己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
罪的本质:——人以自己为义,却不以神为义;从而,人为自己所做的各样事情做出各种辩护,却不愿意谦卑地承认、悔改己罪,不愿意归向那圣洁公义的永生之神;人的心思意念、言语、行为就这样在错误的、罪恶的轨道上越行越远,不断地、持续地堕落败坏下去。
自由与顺服:——自由的本质在于,我们不做罪的奴仆;只有当我们顺服于那位创造生命之主、神、上天、上帝,顺服于他的公义时,我们才会在生命中得到真正的、圣洁的、属神的、存到永远的自由与幸福。——“你们必晓得真理,因为真理必使你们得到自由。”
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是什么,使我们与世间万物都不同呢?不是正在于我们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拥有自由的生命与灵魂吗?然而可叹的是,这世上有多少人,沉浸在罪的泥潭中、被属世的利益、虚浮的名利所牢笼,却忘记了、离弃了那创造生命的主、那永生而全能之神;因而,他们的生命成为必死的生命;他们生活在罪中,也死亡在罪中,并必将面临神的终极而公义的审判与惩罚。
顺服的本质在于什么:——顺服的意思就是,我们不以自己的心思意念为终极倚靠,而是在凡事上仰望神、倚靠神、信靠他的引领、跟从他的意旨安排;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我们都有属天的喜乐,因为我们所终极地倚靠、顺服的对象,不是这世上的什么人和事,而是那位创造一切、掌管一切、赐下恩典与万物的永生之神。
良善的源头:——什么是善?遵从神就是善;什么是恶?背离神就是恶。神是全能的造物主;是良善的源头,是道德的基准,是伟大的道德颁布者与审判者。
权柄的源头:——世上一切的权柄,从根本层面而言,都是来自于神;他使万物生长,使大地回春,使人间社会得以建立和维持,使人的心中有良知与道德,使世上君王臣宰拥有政治和治理的权柄;因此,我们要顺服在上掌权者。然而,那更重要的权柄,是关乎生死、天国、地狱、永生等等永恒之中的权柄。我们所应当终极地顺服的对象,正是上帝自己。
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仁:——【圣灵所结的果子】
圣经加拉太书5章22、23节:——22但圣灵的果子是仁爱、喜乐、平安、忍耐、恩慈、良善、信实、23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是没有律法禁止的。
1.3
虚伪的道德与信仰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
内在的道德、与心灵的光景:——我们在内心中,究竟怎样看待信仰、永恒、生死、道德、仁义?我们真的有真诚的信仰吗?这就是我们内心灵魂景况的本质。
外在的表现:——我们的内心真实景况,会通过外在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外在的表现等同于信仰、心灵真实景况本身,那就大错特错了。
花言巧语、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于他人而作的行为,所以几乎无仁德可言。
仁德的表现与衡量标准在于什么:——在于人内心真实的光景。只有神,才是那鉴察人内心、并必将要审判人生命与灵魂的全能主宰。
仁德的果实是什么:【圣灵所结的果子 圣经经文标记】
圣经加拉太书5章22、23节:——22但圣灵的果子是仁爱、喜乐、平安、忍耐、恩慈、良善、信实、23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是没有律法禁止的。
仁德的结果与表现,和价值意义,在于什么:——在于我们的生命是否与上帝自己,有着亲密的、感恩的、常常沟通的、刻骨铭心的、深挚热忱的关系。一个人的心灵,只有单单地、坚固地倚靠上帝的恩典、公义,才会具有纯洁的、没有私心杂念的、无限美好的仁义道德。
1.4
忠、信、习(实践、真实的生命、以身作则;行为与空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
========
忠诚与诚实:我们应当以诚待人、以忠心待人、以良善待人,而不要有阳奉阴违、尔虞我诈、阴谋诡计。
诚信与信实:只有在对于上帝的真诚信仰之中,我们才能够真的意识到,诚信与信实,是多么美好、蒙福、关乎我们切身利益的品格。清心诚实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神的怜恤;诡诈的人,虽然或许会在属世的事情上暂时得利,但是,却会失去自己的灵魂与永远生命,失去自己的真正福祉。
言与行:一个人真实的信仰,会在他的言行中表现出来;一个内心虚伪、信仰虚伪的人,他的虚伪品格也会在言行中表现出来。
1.5
仁德的动机与动力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
政治与国家:——的确,政治、社区、族群、国家,是仁德、道德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动机与动力,因为,如果在国家与社区中没有道德与仁德,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崩解,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之中。然而,政治与国家,固然是仁德的一个主要动机、动力、目标,但仁德的动机与动力却绝非仅仅如此。因为,如果在每一个个人的心中,没有仁德,那么,又何谈国家的治理呢?如果国君、臣宰、国家治理者自己的心中没有仁德,那么,又怎能真正诚信、仁爱地治理国家呢?
事实上,把仁德的动机与动力,仅仅看为政治性、国家性治理的方面,那么,这必定会带来先天性的匮乏,并不能真正地防止虚伪、形式主义(尽管或许没有巧言令色,但却仍会有许多假装木讷、假装谦让、暗地攀比、羡慕嫉妒恨等等)等等在社会中大面积地流行。这的确是《论语》以及整个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缺憾。
=========
敬:——态度尊重、有理有据、勤勉而尽量周密、不懈怠懒惰;关键是,在种种事情中,敷衍还是认真,等等态度上的不同,就显出了内心的真实光景;内心是否有仁德、道德、信仰,等等,就通过种种事情的敬、信、节、爱、时等等表现,反映了出来。
信:——说话算数,言而有信,做事诚实,不耍诡计,不用奸诈之术,光明正大。
节:——对自己的做事、方法、心灵、行为等等,有所节制、约束、控制,而不是骄奢淫逸、放纵自我。
爱:——什么是真的爱?这件事情,或许每一个人都知道,但如果深思,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深邃无比的问题。恐怕为这个题目本身要专门地书写一本书才行。【这里暂且不详细谈,仅仅简单引述哥林多前书13章:爱的真谛】
时:——因地制宜、时令环境;考虑对方的需要,怜恤对方的苦情或不便,为对方着想;把双方、整体、个体等等的需求、目的、利益等等综合考虑,而不是唯我独尊、独断专行,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
===========
圣经哥林多前书13章1-13节:
现在我要把更高的道路指示你们。 1我若能说世人和天使的方言,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样。2我若有先知讲道的恩赐,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并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3我若把一切所有的分给人,又舍己身被人焚烧,却没有爱,对我仍然毫无益处。
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5不作失礼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动怒,不计较人的过犯;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爱是永存不息的。先知的讲道终必过去,方言终必停止,知识终必消失。9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所讲的道也只是一部分;10等那完全的来到,这部分的就要过去了。11我作孩子的时候,说话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想法像孩子,既然长大了,就把孩子的事都丢弃了。12我们现在是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现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到那时就完全知道了,好象主完全知道我一样。13现在常存的有信、望、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1.6
怎样对待家人与世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
谨慎、节制、信实、诚恳
博爱,爱德
其次,行动的智慧与技艺(对物、对这个客观物质世界)
那么,如何看待别人的恶呢?如何看待那些不孝、不弟、不谨、不信、不爱、不亲仁的人呢?真正的困难问题,或许,实际上在这里:如何面对、看待那些不好的人与事。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其实在于饶恕。那么,饶恕的基础又来自于何处呢?
【七十个七次 欠两千万银子的人】
马太福音18章21-25节:
21那时,彼得前来问耶稣:“主啊,如果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要饶恕他多少次?七次吗?”22耶稣对他说:“我告诉你,不是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23因此,天国好象一个王,要和他的仆人算帐,24刚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下六千万银币的人来。25他没有钱偿还,主人就下令叫人把他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一切所有的都卖掉,用来偿还。26那仆人就跪下拜他,说:‘请宽容我,我会把一切还给你的。’27主人动了慈心,把那仆人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28那仆人出来,遇见一个欠了他一百个银币的仆人,就抓住他,扼着他的喉咙,说:‘把你欠我的钱还给我。’29那和他一同作仆人的就跪下求他,说:‘请宽容我,我会还给你的。’30他却不肯,反而把他带走,关在监里,等他把所欠的还清。31其他的仆人看见这事,非常难过,就去向主人报告这一切事情。32于是主人叫他来,对他说:‘你这个恶仆,你求我,我就免了你欠我的一切。33难道你不应该怜悯你的同伴,好象我怜悯你一样吗?’34于是主人大怒,把他送去服刑,等他把所欠的一切还清。35如果你们各人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的天父也必这样待你们。”
1.7
贤贤易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贤贤易色:敬重德行而不看重容貌;我们应当如此对待他人。
事父母:应当尽力。
事君:致其身,甘愿献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我们爱朋友、父母、君主,尚且应当如此忠心诚恳,那么,我们对待那创造我们生命的主,岂不更应当满腔热忱吗?
【耶稣论八福】
马太福音5章1-12节:
1耶稣看见群众,就上了山;他坐下之后,门徒来到他跟前,2他就开口教训他们:
3“心灵贫乏的人有福了,
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4哀痛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5温柔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6爱慕公义如饥如渴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7怜悯人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蒙怜悯。
8内心清洁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看见 神。
9使人和平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
10为义遭受迫害的人有福了,
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11人若因我的缘故辱骂你们,迫害你们,并且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12你们应该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他们也曾这样迫害。
【律法的总纲(爱上帝、爱人如己);十诫的律法(第二组)】
马太福音22章34-40节:
34法利赛人听见耶稣使撒都该人无话可说,就聚集在一起。35他们中间有一个律法家,试探耶稣说:36“老师,律法中哪一条诫命是最重要的呢?”37他回答:“你要全心、全性、全意爱主你的 神。38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条诫命。39第二条也和它相似,就是要爱人如己。40全部律法和先知书,都以这两条诫命作为根据。”
========
全身心的忠诚、敬虔、奉献,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
果效、结果、盼望是什么呢?如果平时的生活与行为,尚且有生活中的果实;但是,那全身心的忠诚、敬虔、奉献、甚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将要面临什么样的果效、结果与盼望呢?真正的忠诚、敬虔、奉献、甚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不是出于人心中的自以为义,而是出于人对于上帝救赎恩典的全身心的信靠。我们应当尽心、尽力、尽意、尽性地爱主我们的上帝,并要爱人如己。耶稣基督是我们的道路、真理和生命;我们对他应当全身心地信靠、忠诚、敬虔、奉献、甚至愿意以生命见证他在我们生命中所做的奇妙恩典与大能作为。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1.8
庄重的态度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会有威严,经常学习就不会固执,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
庄重、认真、真诚、诚信、忠诚:——不仅是对人的态度,也是对“学”的态度,对追求真理、思索人生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态度
无友不如己:——什么是友?怎样友爱地待人、与人相处、与人为友?如果仅仅是要寻求志同道合的,那么,就不要“友不如己”;但是,如果是为了爱,那么,就应当以恩慈怜恤、友爱的心,对待一切的人;因为,上帝也是这样以恩慈怜恤对待我们;我们本不配上帝的无限圣洁、恩慈、良善、公义。
========
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正是一个人的忠信、诚实、诚恳的品格所在。
一个内心诚实的人,一定会认识到自己在生命本质、道德品质中的缺乏与亏欠,并愿意承认自己的短处、错误、根本性的缺乏与亏欠,而不是文过饰非,更不是虚伪自义。
1.9
慎终追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认真办理丧事、深切怀念先人,社会风气就会归于纯朴。”
=======
慎终追远:——对于那些隽永之事,对于那些伟大、终极、涉及久远的事情与意义,认真面对、追念、追索、探求。
人生、国家、社会中那些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呢?我们的方向、目标是什么呢?人生的价值、意义与归宿在于什么呢?
我们的生命又是来自于什么呢?我们的心灵、意识、认知的能力,我们的语言、思想、情感、爱的能力,是来自于哪里呢?我们真的是自己在劳动中,自己创造了自己吗?那么,我们的意识本身、思想、信仰,乃至舍生忘死的忠诚,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为什么“终”、“远”的事情,与“德”之间会有如此紧密的直接联系呢?为什么仁德之事,与价值、意义、目标、归宿、起源等等事情,如此紧密连接、丝丝入扣呢?
这是因为,道德,必须需要有坚实的基础,而不应当是空空的海市蜃楼;否则,道德的说教,就必然成为了纸上谈兵、空谈、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亵渎。
那么,道德的基础在于什么呢?难道不正是在于那些“终”、“远”之事吗?
这就是为什么,在圣经的十诫道德律法中,如果失去了第一组,那么,第二组就必然将要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那么,那些终远之事,又是什么样的事情呢?仅仅是送终、远祖这些事情吗?仅仅是死亡、祖先这些事情吗?我们固然应当尊敬、怀念我们的祖先,固然应当在送终、葬礼这些事情庄严肃穆,但是,我们更应当由此而思想生命的起源、价值、目标和意义,更应当由此而思想,我们的生命是来自什么,我们将要面对的目标与归宿,将要是什么。
我们要举目望天,思想、敬畏那伟大的上天,正如诗经、论语的那些作者一样;我们更应当明白:知天命,明白上天、上帝,明白他对我们生命的旨意、计划和心意,这是我们远古祖先的渴望,更应当是我们今天的追求。因为,只有那伟大的上天,才是我们道德的根基所在,是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只有如此,我们的道德才可能是厚实的,才可能有坚实、稳固、颠扑不灭的基础。
1.10
温良恭俭让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就能了解到该地的政事,是求来的?还是人家自愿告诉的?”子贡说:“老师凭著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品德得来的。老师的请求,与普通人的请求大概不同吧?”
========
温顺、和善、恭敬、节制、谦逊:——处世之道;处政之道;德行的感召力。
为什么这五个品格,会如此重要呢?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有礼貌,为什么要彼此尊重呢?是为了什么实用主义的、外在的原因和目的吗?还是为了超然的、本来的、事情自身的原因?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应当:口无遮拦、纵情声色、随心所欲、没大没小、好勇斗狠、以强力定输赢、以骄傲面对人、成者为王、败者为奴、骄奢、粗鲁、呼来喝去、你抢我夺、自夸、放纵、等等呢?
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仁德;仁德的基础,在于什么呢?在于对于上天的敬畏、倚靠和追求。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当人在良心中以诚实的态度面对上天、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时候,才会真正地在内心中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有限、缺点、渺小、不配、等等;才会认识到,应当以温柔、恩慈、怜恤、友爱的态度待人。
【耶稣基督:马太福音5-7章中的,你们要作完全人,像你们天父一样。】
马太福音5章43-48节:
43“你们听过有这样的吩咐:‘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44可是我告诉你们,当爱你们的仇敌,为迫害你们的祈祷,45好叫你们成为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使太阳照恶人,也照好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46如果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有甚么赏赐呢?税吏不也是这样作吗?47如果你们单问候你们的弟兄,有甚么特别呢?教外人不也是这样作吗?48所以你们要完全,正如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
1.11
关于父与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算孝了。”
========
志与行
孝,不仅是生活、物质上,更是精神、思想上;也是对于前辈的精神与思想的继承,对于前辈的品德、道德与生命的接续。
然而,如果我们对于地上的父亲尚且应当如此遵从,那么,我们岂不应当对于我们天上的永远天父,更加敬仰、遵从、敬拜吗?
地上的父亲生养、养育、教育我们;我们的发肤身体来自于他们;我们应当孝敬我们的父母,尊敬他们;而我们的身体、心灵、灵魂,我们的生命本身,更是来自那赐予我们生命的主、上帝。
=========
诗篇19篇1-14节:
大卫的诗,交给诗班长。 1诸天述说 神的荣耀,
穹苍传扬他的作为。
2天天发出言语,
夜夜传出知识。
3没有话语,没有言词,
人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
4它们的声音传遍全地,
它们的言语传到地极,
神在它们中间为太阳安设帐幕。
5太阳如同新郎出洞房,
又像勇士欢欢喜喜地跑路。
6它从天的这边出来,
绕行到天的那边;
没有甚么可以隐藏,得不到它的温暖。
7耶和华的律法是完全的,能使人心苏醒;
耶和华的法度是坚定的,能使愚人有智慧。
8耶和华的训词是正直的,能使人心快乐;
耶和华的命令是清洁的,能使人的眼睛明亮。
9耶和华的话语是洁净的,能坚立到永远;
耶和华的典章是真实的,完全公义;
10都比金子宝贵,比大量的精金更宝贵;
比蜜甘甜,比蜂房滴下来的蜜更甘甜;
11并且你的仆人也借着这些得到警戒,
谨守这些就得着大赏赐。
12谁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呢?
求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失。
13求你拦阻你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
不许它们辖制我;
我才可以完全,不犯大过。
14耶和华我的盘石、我的救赎主啊!
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
都在你面前蒙悦纳。
诗篇139篇1-18节:
大卫的诗,交给诗班长。 1耶和华啊!你鉴察了我,
你认识我。
2我坐下,我起来,你都知道;
你在远处就明白我的意念。
3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细察;
我的一切行为,你都熟悉。
4耶和华啊!我的舌头还没有发言,
你已经完全知道了。
5你在我前后围绕着我,
你的手按在我身上。
6这样的知识奇妙,是我不能理解的;
高超,是我不能达到的。
7我到哪里去躲避你的灵?
我往哪里去逃避你的面呢?
8如果我升到天上,你在那里;
如果我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
9如果我展开清晨的翅膀,
飞到海的极处居住,
10就是在那里,你的手仍必引导我,
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
11如果我说:“愿黑暗遮盖我,
愿我周围的亮光变成黑夜。”
12但对你来说,黑暗也不算是黑暗,
黑夜必如同白昼一样发亮,
黑暗和光明,在你看来都是一样的。
13我的脏腑是你所造的,
在我母腹中你塑造了我。
14我要称谢你,因为我的受造奇妙可畏;
你的作为奇妙,
这是我深深知道的。
15我在隐密处被造,
在地的深处被塑造,
那时,我的形体不能向你隐藏。
16我未成形的身体,你的眼睛早已看见;
为我所定的日子,我还未度过一日,
都完全记在你的册上了。
17 神啊!你的意念对我多么珍贵,
数目何等众多。
18如果我数点,它们比海沙更多;
我睡醒的时候,仍然与你同在。
诗篇8篇3-9节:
3我观看你手所造的天,
和你所安放的月亮和星星。
4啊!人算甚么,你竟记念他?
世人算甚么,你竟眷顾他?
5你使他比天使低微一点,
却赐给他荣耀尊贵作冠冕。
6你叫他管理你手所造的,
把万物都放在他的脚下,
7就是所有的牛羊、
田间的走兽、
8空中的飞鸟、海里的鱼,
和海里游行的水族。
9耶和华我们的主啊!
你的名在全地是多么威严。
1.12
礼的作用、目的,是和平、和谐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法的运用,以和为贵。这是最美好的传统,适用于一切事情。但仅知道‘和为贵’是不行的,违反礼法而讲‘和’是绝对不行的。”
===========
礼的节制
什么是真正的和平、和谐、得当?
【耶稣论八福:使人和睦的有福了 马太亨利注释】
马太福音5章9节: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
马太亨利圣经注释:那从天上来的智慧告诉我们,先要内心纯洁,然后才有和平;首先是向神清心,然后才是使人和平。1.使人和睦的人,喜爱和平。正如,撒谎的人,总是喜欢欺骗,撒谎上瘾;同样,使人和睦的人,对和平有着强烈和真诚的感情。(诗篇120篇7节)。使人和睦的人,爱慕、渴望、享受和平。2.使人和睦的人,在言谈举止中都努力寻求和平。他们勤勉地持守和平;当和平被打破的时候,他们努力地试图恢复和平;他们聆听关于和平的建议,总是尝试着与人谋求和平。不管是远朋还是近邻,我们都应该与人和平相处,并尽力修复那些破裂的关系。使人和睦的工作,有时是一件得不到别人感恩的事情;甚至会两头不讨好;但是,这却是一件良善的工作,因而我们必须应当去行。这尤其是一件牧师传道人的工作;他们应当尽力地调解矛盾,促进基督徒们之间彼此相爱。
(1)这样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从和平中得到喜乐和满足,并且对他人有益。他们是与基督同工的;基督来到世上,要抹去一切的仇恨,在地上要宣告和平。(2)他们要被称为神的儿子;这显明了他们是神儿女的证据;神是他们的父,他们将要像神。神是和平之神;神的儿子是和平的君王;圣灵见证我们,作神的儿女,作和平的使者。神已经宣告,他已经同我们和好。对于那些彼此无情的人们,神不称他们为自己的儿女;若使人和平的人,能够得到神的祝福,那么,那些使人失去和平的人,将要面临怎样的悲惨之境!从这里我们看见,基督从不曾说,信仰应当用火、剑、杀伐来传播;基督的门徒们,也不应当有傲慢和不可控制的狂热。这世界之子,喜欢浑水摸鱼;但是,神的儿女们应当是爱好和平、在地上安宁的人。
===========
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和平、和谐、和睦,来自于尊重、饶恕、恩典、原谅、恩慈、怜恤、谦卑。
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和谐、和睦,所面对的敌人就是:蔑视、轻佻、仇恨、苛刻、睚眦必报、无情、傲慢、争竞。
礼,是人与人之间和平、和谐的外在表现;和平、和谐,是礼的重要实质。
正如人的心,需要通过言行等来显明;和,也需要通过礼来节制、引导。
“和”的真正根基是什么?是敬虔的、在上帝面前的信仰。只有在上天面前真诚而谦卑的人,只有在自己的良知中诚实而真挚的人,才能够以真诚、谦卑、诚实、真挚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够宁可吃亏也不说谎,宁可谨守公义而不腐败堕落。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彼此真正地尊重,而不是互相利用、虚以委蛇、羡慕嫉妒、俾倪和攀比。
1.13
义、礼、亲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信誉符合道义,才能兑现诺言;恭敬符合礼法,才能远离耻辱;任用可信赖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
(1)信实、诚信与正义
义是什么?——正确、正义的事;公义、圣洁的道德品格。
对错是非的标准是什么?——在于神所颁布的、所放在人良心里的道德律法。
道德法则的根基在于什么?——在于那无限全能之神、公义圣洁之上帝的无限权柄。
为什么人应当守信、守义?——因为人是上帝的儿女;因为人应当爱上帝,应当行公义、好怜悯、与神同行;因为罪恶之人、无信、无义之人必将承受上帝的公义审判以及终极惩罚。
不义的人将会面临什么?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惩罚、面临恶果吗?——不一定;那么,义究竟给人带来什么益处呢?(外在的益处,与内在的益处?)
信实与诚信,为什么是美德呢?
信实与诚信的重要性在于什么?外在的重要性?内在的重要性?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是因为其自身,还是因为现实世界中的外在益处?
一个重要的盲点是:信仰;——超自然的赏善罚恶(超自然的外在、外面);超自然的生命、爱与情感(超自然的内在、里面)。
(2)谦恭、尊敬与礼节
一个人对别人谦恭、谦卑、尊敬,涉及到几个重要的方面:
别人对于他的看法;
对人应当不卑不亢的根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法则是什么呢?
同样的一个重要的盲点是:信仰;——外在的利益与益处;内在的情感、关联、交往、信任、沟通。
(3)亲人、情感与慰藉
亲人在这个世上的重要性:使我们明白情感与恩爱。父母,儿女,爱人,亲戚,等等:亲人是我们的慰藉,是我们在此世生活中的温暖之处,是我们人生的依靠和心灵的锚。
然而,亲人也会带来自私、自我小圈子、对世事冷漠、蝇营狗苟。“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人是我们所依靠的终极对象吗?如果是,那么,当他们老去、离开我们,或者,当我们老去、离开他们的时候,我们又应当怎样处身于世呢?
(4)道德修养与生命实际
对于很多人来说,满口的仁义道德,为什么不能落到生命的实处呢?
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但是,道德的真正动机、价值、归依、目标、检验标准、动力,真正在于何处呢?
信的目的,只是为了“言可复”吗?恭的目的,只是为了“远耻辱”吗?我们以亲人为慰藉,只是为了让他人可以效法吗?
道德仁义中的“仁”,其实质、动力、标准、定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在下文中会继续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1.14
好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
食物、起居、事工、言行,这些代表了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生命。
一个重要的问题: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饮食、居住、做事、言语,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小康、安稳、饮食无忧、吃饱喝足吗?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人与猪又有什么区别呢?人岂不就是一个一个酒囊饭袋吗?
人立于天地之间,应当寻求正道,应当求索、学习、钻研、探究;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究竟应当怎样处身于世上?是为了建功立业吗?是为了饮食吃穿吗?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什么是“道”呢?
“学”什么呢?
什么是真正的“好学”?
========
【对比:耶稣基督所说的——你们要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
马太福音6章24-34节:
24“一个人不能服事两个主人;他若不是恨这个爱那个,就是忠于这个轻视那个。你们不能服事 神,又服事金钱。25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甚么喝甚么,也不要为身体忧虑穿甚么。难道生命不比食物重要吗?身体不比衣服重要吗?26你们看天空的飞鸟:牠们不撒种,不收割,也不收进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牠们;难道你们不比牠们更宝贵吗?27你们中间谁能用忧虑使自己的寿命延长一刻呢?28何必为衣服忧虑呢?试想田野的百合花怎样生长,它们不劳苦,也不纺织。29但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最威荣的时候所穿的,也比不上这花中的一朵。30田野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投进炉里, 神尚且这样妆扮它们;小信的人哪,何况你们呢?31所以不要忧虑,说:‘我们该吃甚么?喝甚么?穿甚么?’32这些都是教外人所寻求的,你们的天父原知道你们需要这一切。33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一切都必加给你们。34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1.15
贫而无谄、富而不骄
贫而乐、富而好礼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
我们的生命与生活,绝不仅仅是不要什么,不应当怎样(即,从反面来阐述我们的人生不应当如何如何),而更应当是:要什么,应该如何(即,从正面思索,我们生活的动力,生命的动机,究竟应当在于何处)。
因为,虽然人们常说“不破不立”,但是,如果没有“立”,那么,任何“破”都是无意义的。
人虽然或许会身处贫寒,虽然应当不卑不亢,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谄媚、不卑躬屈膝;——但是,更重要的是,人应当居贫乐道。
人在贫困之中,怎么还会“乐”呢?乐什么呢?贫而乐道,什么是道呢?正义、美德、仁德,这些,能当饭吃吗?怎么会比饭食还好、以至于人竟然能够贫而乐道呢?
人的喜乐伤悲,爱恨情仇,是在于什么呢?人的心系于何处?这个问题,再次涉及到信仰,涉及到人在心灵中的归依、盼望、价值、定锚之处。
人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人究竟为什么会如此呢?难道人活在世界上,不就是要通过勤奋的努力,避免贫穷、追求财富吗?难道不应当为了财富而骄傲、欢欣,为了贫穷而悲哀吗?
富而无骄、富而好礼:不以物喜的原因在于,财富与物质,是转瞬即逝、不能长久、更没有永恒价值与意义的(因此,它们的价值,远远低于人的心灵与灵魂的价值与意义);财富的价值,仅仅是在于——我们怎样使用它们;它们既不能定义我们自己的价值,也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但是,我们的心却会在我们怎样处理它们的方式上,显明出来。
财富是来自哪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勤奋与智慧?是来自于上天的赐予?
我们应该喜爱财富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的价值、优点、益处是什么?贫穷的价值、优点、益处是什么?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财富?为什么应当富而好礼?我们的心系与何处?
【引述】: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爱这个就是服事那个。
马太福音6章19-24节:
积财于天(路12:32~34)
19“不可为自己在地上积聚财宝,因为地上有虫蛀,有锈侵蚀,也有贼挖洞来偷。20要为自己积聚财宝在天上,那里没有虫蛀锈蚀,也没有贼挖洞来偷。21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里面的光(路11:34~36)
22“眼睛就是身体的灯。如果你的眼睛健全,全身就都明亮;23如果你的眼睛有毛病,全身就都黑暗。如果你里面的光变成黑暗,这是多么的黑暗!
不要为明天忧虑(路12:22~31)
24“一个人不能服事两个主人;他若不是恨这个爱那个,就是忠于这个轻视那个。你们不能服事 神,又服事金钱。25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甚么喝甚么,也不要为身体忧虑穿甚么。难道生命不比食物重要吗?身体不比衣服重要吗?26你们看天空的飞鸟:牠们不撒种,不收割,也不收进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牠们;难道你们不比牠们更宝贵吗?27你们中间谁能用忧虑使自己的寿命延长一刻呢?28何必为衣服忧虑呢?试想田野的百合花怎样生长,它们不劳苦,也不纺织。29但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最威荣的时候所穿的,也比不上这花中的一朵。30田野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投进炉里, 神尚且这样妆扮它们;小信的人哪,何况你们呢?31所以不要忧虑,说:‘我们该吃甚么?喝甚么?穿甚么?’32这些都是教外人所寻求的,你们的天父原知道你们需要这一切。33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一切都必加给你们。34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马太亨利圣经注释:
除了虚伪之外,另一个常常在人的灵魂中得逞的撒旦试探、诡计是——贪恋世界。没有什么其它事情,比“虚伪”和“贪恋世界”这两件事情,更能够经常地掩藏在表面敬虔信仰的面纱之下。所以,基督在上文中警告了我们关于信仰虚伪之人的事情以后,在这里继续警告我们,不可贪恋世界。我们必须不可像那些信仰虚伪之人一样;他们的根本性错误,其实就是:——他们把这个世界当作是他们的奖赏;他们所看重的,就是世人的称赞,就是属世的利益和好处。在我们选择财富、目标、主人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注意这里的这两个罪——虚伪的信仰,以及贪恋世界的心。
I。我们应当以什么为我们真正的财富。一个人,总会在生命中、在心底深处,把一些东西当作是他的财富、他的份、他的倚靠。他会尽力地去积累这些财富,并把这些财富积累当作是为未来所需而进行的预备。传道书2章3节:“我 心 里 察 究 , 如 何 用 酒 使 我 肉 体 舒 畅 , 我 心 却 仍 以 智 慧 引 导 我 。 又 如 何 持 住 愚 昧 , 等 我 看 明 世 人 , 在 天 下 一 生 当 行 何 事 为 美”。在我们的灵魂中,总会把一些事情当作是最好的事情;总会把那些事情当作是我们的喜乐、满足和倚靠。基督在这里所说的话,并不是要剥夺我们的财富,而是要指教我们,应当选择什么为我们真正的财富。
1.这里警告我们,不要把那些可见的、暂时的东西,当作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不要把那些东西,当作是我们幸福的所在。不要为你们自己在地上积攒财宝。基督的门徒们已经抛弃所有、来跟随他;他们应当一直持守着这样的心态。财宝,是那些丰富的、在我们眼中极其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必须不能为自己在地上积攒财宝,就是说,——(1)我们必须不能把这些东西当成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最有用处的东西:——我们不能称这些东西为“荣耀”——就像拉班的儿子们那样。而是,我们要把它们看成是没有荣耀的东西。那真正的荣耀,远远超乎它们之上。(2)我们必须不能贪图这些东西的丰富,不能无止境地、没完没了地搜刮这些东西、加添这些东西。一个人如果把那些东西当成是心里的财宝,就会这样贪婪地去做。(3)我们必须不能信靠、倚靠这些东西,把它们当成是为我们的未来遮风挡雨、给我们带来安慰与安全感的东西。我们必须不能对黄金说:——你是我的盼望,是我的心系所在。(4)我们必须不能在这些东西中得到满足;必须不能把它们当成是我们的渴望与祈盼。我们应当安于简朴,但不以这个世界为我们的分。这些东西不能是我们的慰藉(路加福音6章24节),不能是我们的喜笑和饱足(路加福音6章25节)。我们真正需要积攒的,不是这个世界中的繁华与财富,而是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东西。在我们的面前,面临着抉择;我们努力积攒的东西,就是我们看为至宝的东西。我们应当智慧地作出选择;因为无论你为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东西,你自己也就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知道、明白、思想,在我们的里面是何等大,我们的生命是何等长久,那么,我们就会看见,在地上积攒财宝是一件多么愚妄的事情。
2.这里告诉我们,为什不应当在地上积攒财宝:——因为这些都是将要丢失和朽坏的东西。(1)这些地上的财宝,会从里面败坏。世上的财宝总是这样,被虫子咬,从里面锈坏。那些我们以为储藏得最稳妥的属世财宝,最后都会变得破败不堪。路加福音12章16、17节:“就 用 比 喻 对 他 们 说 , 有 一 个 财 主 , 田 产 丰 盛 。自 己 心 里 思 想 说 , 我 的 出 产 没 有 地 方 收 藏 , 怎 么 办 呢 ?” 传道书5章10-12节:“贪 爱 银 子 的 , 不 因 得 银 子 知 足 。 贪 爱 丰 富 的 , 也 不 因 得 利 益 知 足 。 这 也 是 虚 空 。货 物 增 添 , 吃 的 人 也 增 添 。 物 主 得 什 么 益 处 呢 ? 不 过 眼 看 而 已 。劳 碌 的 人 , 不 拘 吃 多 吃 少 , 睡 得 香 甜 。 富 足 人 的 丰 满 , 却 不 容 他 睡 觉 。” 雅各书5章2、3节:“你 们 的 财 物 坏 了 , 衣 服 也 被 虫 子 咬 了 。你 们 的 金 银 都 长 了 锈 。 那 锈 要 证 明 你 们 的 不 是 , 又 要 吃 你 们 的 肉 , 如 同 火 烧 。 你 们 在 这 末 世 , 只 知 积 攒 钱 财”。注意——世上的财物,在它们之中,有一个朽坏与败坏的律——它们总是逐渐枯萎凋残。(2)这地上的财宝,也会面临暴力的抢夺而失去。贼进来,会把财宝偷走、抢走。强盗、小偷的眼睛,总是会盯着那些积攒财宝的房屋和家庭;在这世上的任何属世的财宝之中,没有什么是真正能够安全稳妥的。我不应当把我的信心和倚靠放在属世的财宝上,即使它们看起来华丽炫目;不论这世上的财宝、虚荣、繁华,似乎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属世的暂时好处,我都应当轻看这一切——因为它们都是必将朽坏、轻易失去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上那些属世的、轻易会失去的、随时被抢夺的东西,当成是我们的财宝,那么,我们就真是太愚妄了。
3.我们应当把那些永恒的、属天的、不可见的东西,当成是我们的真正财宝,当成是我们最美好的东西,当成是我们的幸福、喜乐与荣耀。你们要在天上积攒财宝。(1)是的,在天上的的确确有财宝,是比地上的财宝更真实、更美好、更久远的。我们在天上的拥有,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宝、富足、荣耀、与喜乐。我们的财宝,在神的右手中;神使我们成为圣洁与完美,也使我们的财宝成为圣洁与完美。(2)只有真正智慧的人,才知道应当在天上积攒财宝;勤勉地为天上的财宝而努力地劳作;我们应当在主耶稣基督里面,得到永生的确据,并把我们的幸福完全地倚靠在他的身上,仰望他的名;用圣洁的心,轻看这世上的一切——因为,这世上的一切,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与基督美好的救恩相比。我们必须坚定地相信,在天上有我们永远的幸福和盼望;并且,以那里的一切为我们的满足;不以这世上的任何事物为我们的满足和慰藉。如果我们是以那天上的东西为我们的财宝,并且勤勉地为我们自己积攒那天上的财宝,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信靠神,相信他会安全稳妥地保守着我们的财宝。我们的一切心思、意念、渴望、情感、努力、勤勉,都应当是以那里为目标。我们不要被世界的钱财所缠累;那些东西只会欺骗我们、压垮我们;而是应当积攒那真正稳妥的财富。这是神对我们的应许;每一个真诚信从基督之人,在天上都有丰富的财宝;这是关乎我们的未来的永久归宿。(3)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励——我们在天上的财宝,是安全的。只有我们天上的财宝才是安全的。在那里,没有虫子咬;财宝不会朽坏;我们不会被欺诈;也没有人来偷盗或是抢夺。这是那天上的幸福,是超越时间的限制的;是不能朽坏的基业。
4.你的财宝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因此,我们对财宝的抉择,必须是正确而智慧的。我们的心意,生命的意义,都是取决于此的——或是属世的,或是属灵的;说是属地的,或是属天的。心总是跟随着财宝,正如向日葵总是跟随着太阳。财宝,是我们的价值和眼目的归宿,是我们的恋慕和情感的归宿(歌罗西书3章2节),是我们的渴盼与追求的归宿,是我们的目的与意图的方向,是我们的心所属的地方。我们的财宝在哪里,我们的关切和顾虑也在哪里——是我们急切恳求、期望、相信、喜悦、朝思暮想的;是我们心里牵挂、割舍不下、得着慰藉、专注凝思、常常挂念的事情。箴言18章10、11节:“耶 和 华 的 名 , 是 坚 固 台 。 义 人 奔 入 , 便 得 安 稳 。富 足 人 的 财 物 , 是 他 的 坚 城 , 在 他 心 想 , 犹 如 高 墙”。诗篇119篇111节:“我 以 你 的 法 度 为 永 远 的 产 业 。 因 这 是 我 心 中 所 喜 爱 的 。” 箴言23章26节:“ 我 儿 , 要 将 你 的 心 归 我 。 你 的 眼 目 , 也 要 喜 悦 我 的 道 路 。” 我们的心,应当是属于神的;我们的财宝,必须是在神那里;这样,我们的灵魂才能归向他。
这里所教导的关于财宝的事情,是与前面的警告教诲紧密相连的。我们的信仰,必须是真正的、真诚的;必须是寻求真神的,而不是寻求人的赞誉以及属世的好处。我们的财宝,就是施舍奉献、祷告、禁食,以及这些事情给我们所带来的赏赐。如果我们做奉献、祷告、禁食这些事情,仅仅是为了人的赞誉和称许,那么,我们就是在积攒地上的财宝,因为我们只看重这个世界中的利益与好处。这样做的人是愚妄的,因为,我们所贪图的别人的赞誉,就像是那些地上的财宝,很快就会朽坏,被虫子咬,(传道书10章1节),被别人偷走、夺去。诋毁和谤渎就是像小偷强盗一样,偷走我们为自己积攒的财宝——我们在别人眼里的名誉地位。若我们把心放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们的努力就终将是徒劳的。虚伪的人,在天上没有任何财宝(以赛亚书58章3节:“他 们 说 , 我 们 禁 食 , 你 为 何 不 看 见 呢 ? 我 们 刻 苦 己 心 , 你 为 何 不 理 会 呢 ? 看 哪 , 你 们 禁 食 的 日 子 , 仍 求 利 益 , 勒 逼 人 为 你 们 作 苦 工 ”);当他们的灵魂被收去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资财能够带走,没有任何价值能够存到永远。(约伯记27章8节:“不 敬 虔 的 人 虽 然 得 利 , 神 夺 取 其 命 的 时 候 , 还 有 什 么 指 望 呢 ?”) 但是,如果我们以真诚而正直的心,来奉献、祷告、禁食,并仰望神、渴盼他的悦纳,那么,我们就是在天上积攒财宝;在神那里,有记念册记录我们的一切(玛拉基书3章16节);而且,将要有我们的赏赐。当我们来到死亡与坟墓的另外一面的时候,我们就必会得到安慰。虚伪之人的分,是在这个世界上(耶利米书17章13节);然而属神的信实百姓,他们的名要记录在天上(路加福音10章20节)。神对我们的悦纳,就是我们在天上的财宝;这财宝是不会朽坏、不会被偷抢的。我们的财宝如果是积攒在神那里,我们的心如果是系在神的身上,那么,还有什么其它地方能更好呢?我们必将在神那里永远站立。
II。在我们的信仰中,必须警惕虚伪之罪,以及贪恋世界之罪。这里有两种人的眼睛,一种是好的,一种是不好的(22、23节)。眼睛是身体的灯——因为眼睛寻找、发现对象,并引领着身体的行动。如果没有身体的灯,那么,外面世界的光就对我们没什么用处。箴言15章30节:眼 有 光 使 心 喜 乐 。 好 信 息 使 骨 滋 润 。
1.你 的 眼 睛 若 了 亮 , 全 身 就 光 明 。如果我们的眼目看重的,是良善之事,那么,我们的心就趋向于那些事情,我们的生命,就会在基督里有完全的光、确据和真诚;我们就会有良善的行为,如同光一样照在人前;我们的信仰在天父的面前,就是纯洁、没有玷污的。但是,如果心里面是罪恶、贪婪、苦毒、嫉妒、怨恨——这些东西常被描述为罪恶的眼目(马太福音20章15节)(马可福音7章22节)(箴言7章22节)——那么,我们的身体和生命就会是黑暗而昏花不明的;我们的言语行为中就会充满罪恶。以赛亚书32章6-8节:“因 为 愚 顽 人 , 必 说 愚 顽 话 , 心 里 想 作 罪 孽 , 惯 行 亵 渎 的 事 , 说 错 谬 的 话 , 攻 击 耶 和 华 , 使 饥 饿 的 人 , 无 食 可 吃 , 使 口 渴 的 人 , 无 水 可 喝 。吝 啬 人 所 用 的 法 子 是 恶 的 。 他 图 谋 恶 计 , 用 谎 言 毁 灭 谦 卑 人 。 穷 乏 人 讲 公 理 的 时 候 , 他 也 是 这 样 行 。高 明 人 却 谋 高 明 事 , 在 高 明 事 上 , 也 必 永 存”。 如果我们里头的光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地大呢————如果,在我们里面的、本应该引领我们的那些良知、情感完全败坏了、失丧了,那么,我们的生命该是多么黑暗而可怕!
2.我们的眼睛,对应的也是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明白——我们的认知、判断、引导,等等。如果我们的眼睛了亮,如果我们有真诚而正确的判断,如果我们能够明辨是非——尤其是能够辩明,我们真正的财宝应该是在哪里——那么,我们的情感、行动就会得到正确的引领;我们就会有完全的、恩典的、安慰的光。但是,如果我们的眼目是邪恶的、败坏的、被世俗所羁绊的,那么,我们的世界观就会是错误的、昏花不明的;我们的心与生命就会充满了黑暗;我们的整个生命就会是败坏的。诗篇82篇5节:“你 们 仍 不 知 道 , 也 不 明 白 , 在 黑 暗 中 走 来 走 去 。 地 的 根 基 都 摇 动 了 。” 人的灵本应是为主燃亮的蜡烛;但是,生命如果昏花了,将是多么可怕。 以赛亚书5章20节:“祸 哉 , 那 些 称 恶 为 善 , 称 善 为 恶 , 以 暗 为 光 , 以 光 为 暗 , 以 苦 为 甜 , 以 甜 为 苦 的 人 。”
3.我们的眼目,也对应了我们人生的目的与目标。我们用眼睛来为自己设定当前目标、寻找前进方向;并专注地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我们的眼目,引领着我们在信仰中所作的每一件事情。我们所追求的,总是我们眼睛所瞩目的什么东西或是事情。如果我们的眼睛是单纯而明亮的,那么,我们就能诚实地设定正确的目标,并正确地向着那个目标努力————我们会纯洁地、单单地仰望神的荣耀,寻求神的名、神的恩惠,在一切事情上都单单地倚靠他。这样,我们的眼目就是纯洁的。保罗说,我活着,是为基督而活。这样,我们的整个身体就是在完全的光中;我们所有的言语行为就会充满了恩典,讨神的喜悦,也令我们自己得到安慰。但是,如果我们的眼目是邪恶的,那么,我们就不会单单注目于神的荣耀,我们也不会得到神的悦纳;我们会看重人的称许与掌声————甚至,即使在我们的信仰当中,当我们表现得想要荣耀神、寻求基督之事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深处,却也仍然是寻求我们自己的荣耀和属世利益。我们的整个生命就会是败坏的、不安稳的;我们的根基就摇曳不定。在我们的心里,就会充满了迷乱和罪恶的心思意念。如果你里面的光昏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地大呢。在你的生命中,会有根本性的错误;你所作的一切,都会被这根本性的错误毁掉。目标,决定了行动。在我们信仰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哥林多后书4章18节:“原 来 我 们 不 是 顾 念 所 见 的 , 乃 是 顾 念 所 不 见 的 。 因 为 所 见 的 是 暂 时 的 , 所 不 见 的 是 永 远 的 ”。信仰虚伪之人,就像是风筝,虽然飞了上去,但是却被地上牵着,随时要落到地面。真诚的基督徒,就像是美丽而自由的云雀,在天空中飞翔得越来越高,把地上的事情放在脑后。
III。我们必须要小心警惕虚伪之罪、以及贪恋世界之罪;我们要谨慎地选择自己的主(24节)。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服事两个主的人,眼目不是单纯的。一个信仰真诚的人,会像诗篇123篇1、2节所讲述的那样——“坐 在 天 上 的 主 阿 , 我 向 你 举 目 。看 哪 , 仆 人 的 眼 睛 怎 样 望 主 人 的 手 , 使 女 的 眼 睛 怎 样 望 主 母 的 手 , 我 们 的 眼 睛 也 照 样 望 耶 和 华 我 们 的 神 , 直 到 他 怜 悯 我 们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这里严厉而又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虚伪之人的欺谎。他们以为,可以在神与世界之间骑墙——既有地上的财宝,也有天上的财宝;既讨人的喜欢,又讨神的喜欢。这些虚伪之人说:为什么不呢?一石两鸟总是好的。他们期望,他们的信仰既可以给他们带来属世的利益,又给他们带来天国的利益。正如那个伪装的母亲,愿意把孩子分成两半;或是,像那个撒玛利亚女子,在偶像与真神之间踌躇。但是,基督说,不,这样绝对不行。提摩太前书6章5节:“他 们 以 敬 虔 为 得 利 的 门 路 。”
1.这里,有一个非常一般性的、根本性的原则: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假如一个仆人有两个主人,那么,当这两个主人彼此一致的时候,仆人会高高兴兴地跟随着他们;但是,当这两个主人彼此分开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出来,这个仆人到底是属于谁的。他不可能同时爱两个主人、遵从两个主人、忠诚于两个主人。不 是 恶 这 个 爱 那 个 , 就 是 重 这 个 轻 那 个 。——这就是真实而实际的局面。
2.你 们 不 能 又 事 奉 神 , 又 事 奉 玛 门 。 玛门代表的是财利等一切属世的利益。腓立比书3章7节:“只 是 我 先 前 以 为 与 我 有 益 的 , 我 现 在 因 基 督 都 当 作 有 损 的 。” 在这个世界中,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生命的骄傲,等等,都是玛门。对有些人来说,他们的玛门就是肚腹;这就是他们服事的对象(腓立比书3章19节)。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的玛门则是安逸、睡眠、运动、消遣(箴言6章9节)。有的人把世上的财富当作玛门(雅各书4章13节);有的人把荣誉和进阶当作玛门;有的人把别人的赞扬和掌声当作是玛门,就像法利赛人那样。总之,自我、感官、世俗、等等,就是这个世界的玛门。我们不能同时又事奉这些,又事奉神。否则的话,世界的利益一定会与神相冲突、相争竞。基督没有说,我们必须不要,或是不应该事奉神和玛门。而是,基督说,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可以事奉这两个主;我们不可能两者都爱。约翰一书2章15节:“不 要 爱 世 界 , 和 世 界 上 的 事 。 人 若 爱 世 界 , 爱 父 的 心 就 不 在 他 里 面 了 。” 雅各书4章4节:“你 们 这 些 淫 乱 的 人 哪 , ( 淫 乱 的 人 原 文 作 淫 妇 ) 岂 不 知 与 世 俗 为 友 , 就 是 与 神 为 敌 吗 ? 所 以 凡 想 要 与 世 俗 为 友 的 , 就 是 与 神 为 敌 了 。” 我们不可能两者都遵从、都服事、都信靠、都事奉。因为他们二者是彼此矛盾的。神说:“把你的心给我”。玛门说:“不,把你的心给我”。神说:“你要满足于你现在已有的东西”。玛门说:“你要利用一切机会去抓取。钱,钱,你要不择手段地却获取财富”。神说:“不要欺谎,不要欺诈,不要说谎言。在你所说所作的一切事情中,都要诚实”。玛门说:“如果你能够得着什么利益,那么,连你自己的父母都可以欺骗”。神说:“要有慈善、慷慨的心”。玛门说:“你要抓紧自己的东西,不要给别人”。神说:“不要为各样事情而忧虑”。玛门说:“你要为每一件事情忧虑”。神说:“要谨守主日、安息日”。玛门说:“你要利用每一天来为自己赚取利益”。在神与玛门之间,是有着本质性矛盾的,因此,我们不可能两个主都事奉。让我们不要在神与巴力之间骑墙,而是要作出选择;你要单单地遵从神,并事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