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现代科学的起源与意义》(下)

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发源地不是中国等地?


(现代科学思想体系与方法论之起源背后的基督教信仰文化思想根源)
(中国古代世界观、人生观与西方世界观、人生观的异同)
(关于文明与历史的简略回顾和比较)

2020年6月
 
目录

第六章 。。。。。中国的格物致知。。。。。。。。。。。。。。第8页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回顾。。。。。。。。。。。。。。。。第8页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几点反思。。。。。。。。。。。第16页
古代科学技术发现,与现代科学体系及方法学之间的异同。。第21页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有什么伟大的成就和积极意义。。。第22页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有什么重要的盲点与缺失:——在认识论方面;在动机方面;在本质与成就方面。。。。。。。。。。。。。。第23页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被称为奇技淫巧。。。。。第24页
易经。。。。。。。。。。。。。。。。。。。。。。。。。第31页
道德经。。。。。。。。。。。。。。。。。。。。。。。。第32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34页
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36页
以自然世界为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信仰观;优势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正面积极意义是什么,负面消极意义是什么。。第38页
这世界不能凭智慧认识神,他们所作的,只是费尽心力失去了神;——为什么。。。。。。。。。。。。。。。。。。。。。。。。。。第39页
为什么以自然世界为师的世界观,不能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的产生?
。。。。。。。。。。。。。。。。。。。。。。。。。。。第40页
何谓以自然世界为师?。。。。。。。。。。。。。。。。。第41页
如果自然世界是一本教科书,那么,在这本书中,我们应当看见什么、寻找什么?我们应当不看什么,不寻找什么?。。。。。。。。。第43页
什么样的东西、事情,我们常常以为自然世界中有,但却实际上不可能在自然世界中寻找到?。。。。。。。。。。。。。。。。。。。第44页
为什么会容易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第45页
这种认识误区的危害是什么?。。。。。。。。。。。。。第49页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自然世界?。。。。。。。。。。。。。第50页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道德世界?。。。。。。。。。。。。。第53页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生?。。。。。。。。。。。。。。。第54页
中国近现代的科技思想观念。。。。。。。。。。。。。。第55页
严复的《天演论》与《原强》。。。。。。。。。。。。。第58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61页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90页
改革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与科学技术:——结果是什么
。。。。。。。。。。。。。。。。。。。。。。。。。。第91页
一战与二战的背景和起因;英国与德国之间的争竞;(后起与先发之间的争竞;英美之间的和平争竞;英德之间的武力争竞);法兰西共和国的动荡历史;等等。。。。。。。。。。。。。。。。。。。。。。第92页
公义,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第94页
正义、力量、输赢、争竞、道德、与信仰。。。。。。。。第94页
信仰的见证,麦子与稗子,买椟与还珠。。。。。。。。。第98页
什么是我们应当想要的麦子,什么是我们不应当想要的稗子
。。。。。。。。。。。。。。。。。。。。。。。。。。第99页
信仰与功利主义。。。。。。。。。。。。。。。。。。。第100页
想要得到什么,却失去了它。。。。。。。。。。。。。。第100页
目标与手段之间,可以割裂吗(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说开去)
。。。。。。。。。。。。。。。。。。。。。。。。。。第101页


第七章 。。。。。朱熹王阳明等人。。。。。。。。。。。。。第103页

程朱理学。。。。。。。。。。。。。。。。。。。。。。第103页
近思录简介。。。。。。。。。。。。。。。。。。。。。第105页
王阳明心学简介。。。。。。。。。。。。。。。。。。。第121页
他们的贡献、积极意义。。。。。。。。。。。。。。。。第126页
他们的盲点、负面意义、缺失。。。。。。。。。。。。。第137页
他们的思想体系,与现代科学体系思想之间的异同。。。。第140页
其中的差别,是否可以通过逐渐的改善和时间上逐渐积累,来逐步消除(还是,需要本质性的思想革命?)。。。。。。。。。。。。第141页
朱熹的一段名言。。。。。。。。。。。。。。。。。。。第143页
天与地。。。。。。。。。。。。。。。。。。。。。。。第144页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第145页
三纲与五常。。。。。。。。。。。。。。。。。。。。。第146页
世事沧桑的变化。。。。。。。。。。。。。。。。。。。第147页
缺了什么。。。。。。。。。。。。。。。。。。。。。。第148页
万事之理,以及万事的目的与意义。。。。。。。。。。。第149页
人生之理,以及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第151页
生命、心灵、灵魂、思想、认知、意志等等的起源,来自何处
。。。。。。。。。。。。。。。。。。。。。。。。。。第153页
“存天理、灭人欲”的对与错。。。。。。。。。。。。。。第154页
泛神主义与以上帝为中心的信仰之比较。。。。。。。。。第155页
为什么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不能导致现代科学。。。。。第156页
什么样的思想与哲学,才能够导致现代科学。。。。。。。第157页
这样的思想与哲学,必须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第158页
这样的思想与哲学来自何处。。。。。。。。。。。。。。第159页
现代科学的起源,难处在于什么?。。。。。。。。。。。第160页
为什么日出、星象、落地的苹果,会导致现代科学的诞生?
。。。。。。。。。。。。。。。。。。。。。。。。。。第162页


第八章。。。。。培根的《圣思录》。。。。。。。。。。。。第165页

关于培根生平的简单回顾。。。。。。。。。。。。。。。第165页
《圣思录》于1597年出版之前的时代背景简述。。。。。。第167页
1597年之后的时代背景简述。。。。。。。。。。。。。。第169页
关于天主教与东正教。。。。。。。。。。。。。。。。。第170页
中世纪。。。。。。。。。。。。。。。。。。。。。。。第173页
马丁路德时代之前的教皇们。。。。。。。。。。。。。。第175页
马丁路德的1517年。。。。。。。。。。。。。。。。。。第176页
丁道尔。。。。。。。。。。。。。。。。。。。。。。。第177页
培根的《关于神圣之事的思索》(1597年)译文(选译)
。。。。。。。。。。。。。。。。。。。。。。。。。。第178页
圣思录与现代科学的诞生。。。。。。。。。。。。。。。第194页
观念的影响。。。。。。。。。。。。。。。。。。。。。第195页
方法的影响。。。。。。。。。。。。。。。。。。。。。第195页
动机的影响。。。。。。。。。。。。。。。。。。。。。第196页
目的与意义的影响。。。。。。。。。。。。。。。。。。第196页
科学研究的本质、目的、意义在于什么。。。。。。。。。第197页
培根的深刻影响意义。。。。。。。。。。。。。。。。。第198页
培根与哥白尼影响意义的比较。。。。。。。。。。。。。第198页
哥白尼使人看见罗马教廷的无知;哥白尼是打破教廷知识权威的人
。。。。。。。。。。。。。。。。。。。。。。。。。。第199页
培根等人是引领现代科学开创者的人。。。。。。。。。。第200页

第九章。。。。《新方法论》与四大“偶像”。。。。。。。。。第202页

内容简介与相关英文资料翻译。。。。。。。。。。。。。第202页
知识就是力量。。。。。。。。。。。。。。。。。。。。第209页
培根出版书籍的封面,是那句著名的但以理书的预言。。。第209页
培根思想总结。。。。。。。。。。。。。。。。。。。。第210页
只有像小孩子那样的心,才能进入天国;同样,只有像小孩子那样的心,才能认识这个世界。。。。。。。。。。。。。。。。。。。第211页

第十章。。。。麦子与稗子的故事。。。。。。。。。。。。。。第213页

圣经相关经文引述以及马太亨利注释。。。。。。。。。。第213页
西方文明与基督教信仰之间无法划等号。。。。。。。。。第235页
关于麦子与稗子的简单回顾。。。。。。。。。。。。。。第237页
现代西方发展现状。。。。。。。。。。。。。。。。。。第242页
现代西方学术界、思想界现状。。。。。。。。。。。。。第246页

第十一章。。。。结论。。。。。。。。。。。。。。。。。。。第256页

科学的根基。。。。。。。。。。。。。。。。。。。。。第256页
现代科学的起源。。。。。。。。。。。。。。。。。。。第257页
科学的作用。。。。。。。。。。。。。。。。。。。。。第259页
科学的局限。。。。。。。。。。。。。。。。。。。。。第260页
科学与人。。。。。。。。。。。。。。。。。。。。。。第264页
科学与上帝。。。。。。。。。。。。。。。。。。。。。第264页
世界与人。。。。。。。。。。。。。。。。。。。。。。第265页
世界与上帝。。。。。。。。。。。。。。。。。。。。。第266页
道德与人。。。。。。。。。。。。。。。。。。。。。。第267页
道德与上帝。。。。。。。。。。。。。。。。。。。。。第267页
真实与虚妄。。。。。。。。。。。。。。。。。。。。。第268页
诚实与谎言。。。。。。。。。。。。。。。。。。。。。第269页
良善与罪恶。。。。。。。。。。。。。。。。。。。。。第269页
慵懒与勤勉。。。。。。。。。。。。。。。。。。。。。第270页
恩慈与虚伪。。。。。。。。。。。。。。。。。。。。。第270页
力量与公义。。。。。。。。。。。。。。。。。。。。。第271页
关于基督教信仰——海德堡要理问答。。。。。。。。。。第272页

 


 

 

==============================================================================================================
。。。。。。。。。。。。。。。。。。。。。。。。。。。。。。。。。。。。。。。。。。。。。。。。。。。。。。。。。。。。。。。。。。。。。。。。。。。。。。。。。。。。。。。。。。。。。。。。。。。。。。。。。。。。。。。。。。。。。。。。。。。。。。。。。。。。。。。


第六章


中国的格物致知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回顾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数千年文明历史中,曾经有着很悠久漫长、意义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史。这些涉及广泛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虽然在数量、深度、广度、体系化、思想层面、影响意义等等上,无法与现代科学思想体系相比,但是,在人类古代历史与思想贡献方面,仍然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章,我们继续思考中国的格物致知思想,以及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与西方思想文化体系互动、来往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值得深思的题目。


接下来,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思想脉络。


在这里,我们列出两本有关书籍的目录或相关信息。


=======================================


第一本是中国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其目录如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该书中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


第1章绪论
第2章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石器和火
第三节原始农牧业
第四节原始手工业
第五节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第六节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
第3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知识分子的出现,甲骨文
第三节青铜冶铸
第四节农牧业
第五节手工业
第六节自然科学
第七节自然观
第4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冶铁采矿技术的早期发展
第三节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第四节水利工程的兴建,李冰与都江堰
第五节《考工记》
第六节墨翟与《墨经》
第七节天文学,石申、甘德
第八节数学,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发明
第九节地学
第十节中医理论的奠基,医祖扁鹊,《黄帝内经》
第十一节兵圣孙武与军事科学
第十二节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
第5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农业,水利
第三节冶金、炒钢
第四节蔡伦造纸,漆器
第五节建筑,交通运输
第六节纺织,机械制造
第七节天文、历法,张衡
第八节《九章算术》
第九节地学、地图
第十节物理学和化学
第十一节医学:张仲景、华佗、仓公
第十二节中外交通、贸易与科技文化交流
第十三节自然观
第6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农业和农学著作,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第三节天文学
第四节数学,刘徽、祖冲之
第五节地学
第六节医药学和医学教育
第七节炼丹术、化学、瓷器和冶金
第八节佛教建筑
第九节机械制造
第十节自然观和宇宙论
第7章隋、唐、五代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农业,陆羽与《茶经》
第三节冶金、制瓷和纺织
第四节雕版印刷术、造纸术
第五节建筑
第六节地学
第七节天文学
第八节数学,算经的注释
第九节黑火药
第十节医药学
第十一节对外贸易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第十二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自然观
第8章宋、辽、金、元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火药、兵器
第三节指南针、航海、造船
第四节印刷术的发展
第五节沈括与《梦溪笔谈》
第六节农业与农学著作
第七节数学和宋、元数学四大家
第八节天文学,郭守敬
第九节地学、水利
第十节金、元医学四大家
第十一节瓷器、冶金
第十二节建筑与桥梁
第十三节黄道婆与棉纺织业的发展
第十四节对外贸易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马可·波罗
第十五节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
第9章明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郑和下西洋
第三节古代火箭
第四节采矿冶金技术
第五节水利和农业
第六节明代建筑
第七节商业数学,建筑声学
第八节医学
第九节地方志中的科学史料
第十节著名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
第十一节自然观
第10章清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传教士利玛窦等把西方科学技术传人中国
第三节天文学和数学
第四节地学和工程学
第五节物理学、化学、瓷器
第六节生物学和医学
第七节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崛起
第八节考证学派与《四库全书》
(百度百科)

=======================================


相对而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则更为著名。该书的简略相关信息如下。


《中国科学技术史》
作者    李约瑟(Joseph Needham)等
原名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译者    《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委员会
出版地    中国
语言    中文
系列    7卷(已出版14册)
题材    中国科技史
出版商    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90-


《中国科学技术史》(英语: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是李约瑟和国际学者们所编著的一套关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历史的著作。李约瑟在书中列出中国人的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他还考察了钢铁冶炼技术、机械钟表、以及把旋转运动变成直线运动的传动带和传动链、拱桥和铁索桥、深井钻探设备等工程技术发明,水上航行用的明轮船、前桅帆、后桅帆、水密隔舱和尾舵等。

中文翻译本由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 卢嘉锡、副主任委员 路甬祥等)翻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纲目

第一卷 导论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4   
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6   
第三卷 数学、天学和地学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9   
第四卷 物理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 物理学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罗宾逊(K.G.Robinson)部分特别贡献;1962
第二分册 机械工程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65   
第三分册 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李约瑟著,王铃、鲁桂珍协助;1971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 纸和印刷 钱存训著;1985 [2]  
第二分册 炼丹术的发明和发展:金丹与长生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助;1974   
第三分册 炼丹术的发明和发展:从丹砂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 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协助;1976   
第四分册 炼丹术的发明和发展:设备与理论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助,席文(Nathan Sivin)部分贡献;1980
第五分册 炼丹术的发明和发展:内丹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83   
第六分册 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及攻守城技术 叶山(Robin D.S.Yates)著,石施道(Krzysztof Gawlikowski)、麦克尤恩(Edward McEwen)和王铃协助;1995
第七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 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王铃协助;1987
第八分册 军事技术:冲击武器和骑兵 2004
第九分册 纺织技术:纺纱与缫丝 库恩(Dieter Kuhn)著;1986   
第十分册 (未完成)
第十一分册 钢铁冶金 Donald B. Wagner著;2008    
第十二分册 陶瓷科技 Rose Kerr与Nigel Wood著,蔡玫芬与张福康部分贡献;2004
第十三分册 采矿 Peter J.Golas著;1999    
第六卷 生物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 植物学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助,黄兴宗部分特别贡献;1986   
第二分册 农业 白馥兰(Francesca Bray)著,1988   
第三分册 农产品加工业和林业 丹尼尔斯(Christian A. Daniels)和孟席斯(Nicholas K. Menzies)著;1996
第四分册 生物和生物科技:传统植物学:民族植物学方法 2015
第五分册 发酵与食品科学 黄兴宗著;2000 
第六分册 医学 李约瑟与鲁桂珍著,席文(Nathan Sivin)编辑;2000
第七卷 社会背景
第一分册 语言与逻辑 哈布斯迈耶(Christoph Harbsmeier)著;1998   
第二分册 总结与反思 李约瑟著,Kenneth G. Robinson编辑,黄仁宇部分贡献,伊懋可(Mark Elvin)导论;2004

截至2014年7月,以上第一至四卷、第五卷第一、二、五至七分册、第六卷第一、第五及第六分册,共14册的中译本已出版。(维基百科)


-------------------------------------------------------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几点反思


值得指出的是,本书作者在这里虽然同意上面两本书中所包含的大量而详实的历史事实、历史信息,但是,却不同意上面两本书作者所代表的一种观念和立场。


那种观念和立场,往往是一种隐含的、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却跃然纸上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贡献和地位如此重要、如此伟大,甚至无形中超过了现代科学之诞生与革命的重大意义,或者至少可以与现代科学的重大意义相提并论。


这种隐含性的观念和立场,体现在很多地方,例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著作中所写的一句话:“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或是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李约瑟本人是一位对于中国道家思想非常着迷、甚至自认为笃信道教的英国科学家】


甚至,李约瑟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所谓“李约瑟难题”。这个难题可以简述如下:——


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如此先进、发达;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演进出更加发达、更加成体系化的科学技术思想体系,却在中世纪以后,反而被西方在十七世纪所诞生的现代科学思想体系、以及其所导致的西方爆炸性科学技术发展,大幅度地超过、甚至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呢?


这个所谓“李约瑟难题”的背后,其实也包含了、表达了近现代许多中国人、尤其是许多有着强烈的家国梦想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在心中所梦绕魂牵、辗转反侧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这是因为,这个问题的实质含义常常会与民族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情怀等等,深深地纠结在一起。由于世上的人们本能地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从而,人们往往会喜欢那种能够得出自己的文明、文化、国家更伟大、更重要、更独特、更优越等等结论的思考与阐释。


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崇洋媚外的中国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大更圆,从而一边倒地觉得西方思想文化更加伟大,等等。


无论是上述两个方面中的哪一个,都往往会罔顾事实、主观臆断,而不愿意去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仔细思考,认真深思这个问题中的重要涵义与意义。


---------------------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回答与思考,很多中外知识分子、科学史家们,发表了很多意见。


有的人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与欧洲在政治文明体系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别。中国虽然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但在历史上多数时间内却一直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相比之下,欧洲则是由许多互相独立的小国所组成的。因此,创意与发明,在欧洲更容易受到鼓励和支持,而在中国则更容易受到压制和轻视。


还有的人从地理学、语言学、经济学、文化比较学、甚至气候学等等角度,来试图给出答案。


还有的人则直接否定李约瑟难题本身,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本身并非是一个有效的问题;这就如同“有人问我的名字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某某报纸的第三页上”这样的问题;即,李约瑟难题本身所问的,其实是一个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


上述各样思考意见,或许都在部分的、不完全的程度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上述所有关于这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中,或者更广泛地说,关于整个中国文明为什么在近现代落后于西方文明的这个问题,其实,却很少有人,完全从相反的方面来问这个在本质上相同的问题,即:——


为什么,在中世纪以后,西方文明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尤其是,——从十七世纪开始,随着培根(现代实验科学方法论之父)、牛顿(现代物理学鼻祖)、波义耳(现代化学鼻祖)、以及笛卡尔(现代科学中演绎法思想之重要奠基人)、莱布尼兹等等一大批现代科学开启者们思想著作的发表,和英国皇家科学院之成立所代表的国家社会科研机构的出现,现代科学得以诞生、并爆炸性地发展;——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固然,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以及针对天主教教皇统治的政治性反抗,对于现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这些世俗性因素并非是导致现代科学诞生与发展的主要本质性因素。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运动在意大利和法国发源、兴起并达到顶峰。对于天主教的政治性反抗以德国与荷兰等国为甚。【文艺复兴是想要回到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思想中去(正如本书前文阐述,亚里斯多德等人的思想文化,正是阻碍现代科学之诞生的重要因素)。背离了上帝的所谓人文主义,导致了性解放、无神论、无政府主义、法国的政治风暴与混乱,以及与德国密切相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体系内,许多邦国对于天主教的政治性反抗并没有导致更敬虔的基督教信仰。】 但是,没有哪一个欧洲国家,对于科学的贡献比英国更大。


--------------------


在古代科学技术方面,中国的贡献,与古代希腊、罗马、埃及、印度、中东等地的贡献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思想传统悠久深远的历史,而在古代科学技术方面占据了重要的影响地位,对于全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在这些古代科学技术的贡献与现代科学思想体系之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两者肯定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学思想体系,绝非仅仅是在技术发明的数量上、质量上远远地超过了古代,而更是,提出了一种在古代所从未有过的、崭新的、划时代性质的思想观念与方法论体系。这种崭新、前所未有的思想观念与方法论体系所代表的,是一种古代科学技术中所没有的、革命性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地上的苹果与天上的星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整个宇宙是各向同性的,并无所谓上下左右,并且,物体之间的引力可以被质量乘积除以距离平方这样的简洁数理公式来进行严格精确的表达】,或是波义耳所提出的化学理论思想,代表着一种本质上全新的、体系化的、彻底摒除万物有灵观念的、数理逻辑化的、基于系统化复杂数据测量的、基于归纳和演绎的、思想观念体系。并且,不但如此,在关于为什么要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思考中,那些现代科学开启者们也同样做出了重要阐述和贡献。这些阐述曾经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机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用,但却往往不为后人所知、所注意。


上述的古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科学思想体系之间的重要本质性区别,正说明了,为什么人类的古代科学技术贡献虽然伟大,但却无法把人类带入火车、飞机、汽车的时代。


在火车、飞机、汽车等等现代工业的背后,不仅需要庞大的社会分工协作体系、日新月异的产业革命,更需要现代科学思想体系的诞生与爆炸式发展。


-------------------------------------------------------


古代科学技术发现,与现代科学体系及方法学之间的异同


古代科学技术发明与发现,虽然在人类的历史上也是居功甚伟的,但是,并没有产生出统一的、体系化的、融会贯通的思想体系与方法论、认识论。古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科学体系两者之间,虽然都是面对自然世界、客观世界,试图找到一些发明的窍门,或是摸索出一些自然世界现象规律,但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现代科学思想体系中,清晰地、斩钉截铁地,摒除万物有灵的观念,而是严格地采用数理逻辑等理性思维方式,进行系统化的、大量的实验、实践、测量、观察与归纳和演绎。


-------------------------------------------------------


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异同


科学是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工程技术是科学的应用与反映。如果离开了科学理论体系的支撑与启发,那么,工程技术就只能停滞不前,而无法在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探索、创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庖丁解牛一般地深入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一般性的、灵活多变的、系统化的、本质化的、治标治本的解决方案。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有什么伟大的成就和积极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有许多杰出的、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发明创造,例如造纸、指南针、火药、古代印刷术等等。它们与人类中其他古代文明体系中的科技发明一道,对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些贡献是伟大的、不可磨灭的。但是,正如本书前文所述,这些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传统中,却常常是,并非处于主流的、受到全社会重视的地位。相反,甚至这些科学技术发明,常常被古代文人称为奇技淫巧,而不是被看作是大学问。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有什么重要的盲点与缺失:——在认识论方面;在动机方面;在本质与成就方面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虽然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但是,却很少有统一的、理论化的思想体系的支撑与启迪。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在认识论本身方面【science这个词的本意,就是指“认知”】,并没有像培根《大变革与大复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等著作中那样的、哲学意义的、完整世界观层面的思索。相反,当古代中国人思考整体世界观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主观臆想、空灵、万物有灵、或是所谓天人合一等等之中。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对于什么是“科学”(或,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真正目的和动机,也未曾进行恰当的全面思考。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常常认为(正如本书上一章所讲述的《大学》为例),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人生中的哲理、真理。在实践中,在实际问题的探索中,这样的思想常常导致万物有灵的迷信观念,而阻碍了客观的科学观察与分析思考,阻碍了科学技术思想的不断进步。


上述两点,即,关于科学哲学、关于认识论的本质,以及科学的动机与目的,正是十七世纪那些现代科学开启者们所作出的重大突破与贡献。而这些重大突破性贡献,正是因为,基督教改革的回归圣经运动,使他们看见,天主教所秉持的古罗马世界观哲学中的弊端究竟在于何处,那些源自古希腊罗马的宇宙论、世界观思想体系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尤其是,那种万物有灵的世界观,究竟为什么是错的。


-------------------------------------------------------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被称为奇技淫巧


《书·泰誓下》:“(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孔颖达疏:“奇技谓奇异技能,淫巧谓过度工巧。二者大同,但技据人身,巧指器物为异耳。”


+++++++++++++++++++++++++++++++++++++++++++++++++++++++++++++++++++++++++++++++++++++++++++++++++++++++++++++++++++++++++++++++++++++++++++++++++++++++++++++++++++++++++++++++++++++++++++++++++++++++++++++++++++++++++++++++++++++++++++++++++++++++++++++++++++++++++++++++++++


在以下文字中,我们部分地引述两篇比较中肯的网文(文字有所编辑以增加清晰可读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1065482.html

https://www.sohu.com/a/395533397_439623

对“奇技淫巧”的解读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技术是很重要的,无论是衣食住行、医疗、娱乐、学习,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和技术息息相关。

可是我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技术,却认为不足道。视技术为“奇技淫巧”。几千年,这种思想被不断强化。这也许是我国科学技术后来不发达的原因之一。

“奇技淫巧”最早来自于《尚书·泰誓下》里周武王声讨商纣王的一条罪名,是对纣王的一种批判:“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技巧,也就是现今说的技术,为什么前面要加上形容词奇和淫两个字呢?说它“奇”“淫”,奇是没有见过,新奇就是奇,淫是过度,其实就是追求的意思。按现在的意思,正好是创新的技术,追求创新的技术,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原来要否定这种对技术的追求,乃是“以悦妇人”,就是说是为了讨好妇人,讨女人的欢心。这才点到否定技术的要点。

在对我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反思中,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往往会用到一个高频词汇,“奇技淫巧”,这在我们印象中是明清以来对科学技术的抵制与轻鄙之词,伴随着明确的打压政令,从而导致了我国近代科学的萌芽被扼死在蒙昧状态。

“奇技淫巧”的称谓由来久矣,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处于被打压的地位,只是在明清时期扩大了外延,加剧了对科学技术的全方位封杀。

一方面,中国古人重视劳动技能的提升,贯彻“熟能生巧”的精神,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杰出者甚至“熟能生神”,将劳动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最后达到心物一体的境界,并传下来诸多佳话。

在《庄子·养生主》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本来又耗费体力又考验耐心的宰牛剔骨工作,在庖丁的手下,变得井井有条,刀刃在骨节间都感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而且“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手、肩膀、腿脚协调行动,人刀合一,在牛身上演奏,发出了像音乐一样动听的妙音。

另一方面,古人因特别强调人自身的训练,而不屑对外物的依赖。最早可追溯到道家学派,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将器物的精巧与人的“心机”生硬地联系到一起,因为凭借外物不符合道教“无为”的精神。

这种观念也被后世的儒学正统所吸收,加以调整并结合着“重实业”的总方针被延续下去,即要重点发展切实促进国计民生的技术活动,而避免人们沉溺于“不务正业”的技术活动的发展。

“奇技淫巧”的得名来自《尚书·泰誓下》中,起初“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是为了批判商纣王置祖宗基业于不顾,沉溺于玩乐取巧。《礼记》中提到,“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这表现了警惕蛊惑人心或取悦于人的技法,看起来并不是特别“一刀切”。主张限制“奇器”、“奇技”之类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毫无用处的技术产品,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传统技术的评价体系中,“经世”标准最为主要的,技术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就是华而不实的玩物,还会带坏帝王将相走上歪路。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奇技淫巧”说继承了先秦的“经世”指导思想,但用之过火,产生了一点点偏差,开始了对技术的偏见和对工巧持警惕和反对的态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进步。

在桓宽的《盐铁论》中,认为人们不踏踏实实种植沃野,“工商盛而本业荒也。”及“商则长诈,工则饰,内坏窥而心不诈。”这表明工商被并列起来与“本业”农业相对立,而且被视作会耽误本业的末流,与“工”相联系的技术手艺一并受到排斥。

“奇技淫巧”的不入流地位在开放包容的唐宋迎来转机,四大发明之三就是这一阶段的结晶。隋唐时期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障,商业手工业地位的抬升为科技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基础。但科举考试制度将技术类的各门学科排除在外,“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将大量的知识分子们引入哲学、道德和文学领域。

宋朝政府不光没有像以往的统治者那样视工巧之便为“奇技淫巧”,加以禁绝;相反,还制定了对出色的科技发明的奖励制度,工匠们就有了研制技术与工具的动力。

而且在科技领域有突出才能的人通常会被列入“奇才异行”名录,可以直接选拔进政府机构。冯继升改良了火药法,朝廷赐衣物束帛。

宋朝政府设立了专科学校,包括医学院、算学(数学)院、天文历法学校、武学院等,隶属于国子监。还开辟了对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制度,如医学院学生根据成绩的上等、中等、下等分别给五到十五贯钱。这让投身于“奇技淫巧”行列的人们得到了切实利益,自然鼓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科学技术的行列。

除了中央,地方的州县也不落下,各学校也根据情况设置科学课程,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设立“经义”“治事”两斋,治事斋开设了算历课程,虽然古代对天文历法的重视离不开服务于迷信的“天人合一”,但因此也推动了算历的平稳发展。

宋代的书院设有专门的科学课程,书院教育集大成者朱熹【本书作者注:朱熹等人对于中国历史,远远地、有着其他方面的、更加重大意义的影响。关于程朱理学以及王阳明的心学等等,我们将会在本书后文中简单讨论】就主张农业技术、医学、百工之类的自然科学知识也都“确有道理在”,并认为自然科学和成圣成贤、经邦治国的知识都是正道,这就洗脱了科学技术“奇技淫巧”的罪名。

在没有“专利权”概念的古代,个人很难从技术的革新中得到客观的利益,更难进行推广与传播。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宋代时形成巅峰,这离不开宋朝对科技教育的重视。

元明清三朝中,中国科技的衰落主要是从清开始的。【本书作者注:——但是,从国家力量、社会治理、农耕与工商发展程度、人民富裕程度、社会稳定程度、疆域范围等等角度而言,清朝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黄金兴旺时期,尤其是在其前两百年中。】

元朝的治理非常粗糙,不过两宋的科学余绪尚未断绝,颇似曾经宽松对待“奇技淫巧”的氛围。

朱元璋对“奇技淫巧”抱有敌意,《明史·天文志》载:“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钲鼓。”朱元璋却看不过这种无益的取乐玩意儿,竟然将其击碎,这一技术也就失传了。明朝的不少数学家对宋元取得的数学成就,感到难以理解,因此也遗失了一些草创的数学瑰宝。

不过到晚明时,士大夫群体恢复了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兴趣,强势的“经世致用”思潮尤为重视科学技术的价值。因此有了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翻译、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出版。【本书作者注:——徐光启等人的译作,是利玛窦、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来华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到了清廷对科技探索采取了十分严厉的压制态度。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就是对这一时期的提问,“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本书作者注:——关于这一点,其实在中世纪时期以及之前,东西方各有千秋;很难横向比较,就像比较香蕉和苹果哪一个更好吃一样;很难定论谁更加先进;科学史学术界对此并无一致意见;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范畴】,后来却会被欧洲人后来居上呢?”

当时满清统治者对思想的全方面禁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科学技术也在其中之列,清代编撰的《四库全书》中除了收录一些农家、医家和天文之类的科技著作之外,将其他科技一概排斥。

同时,西方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大冲击了愚昧的清王朝,此时的“奇技淫巧”更多的指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而基于清统治者自高自大,自然瞧不上这种舶来品。

李鸿章以为“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明确地表达了将“奇技淫巧”视为洪水猛兽的态度。

再往后的故事就是我们所熟识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运动”了,此时国内外形式巨变,引发了爱国志士的救亡图存运动,科学与技术是新的历史阶段的制胜法宝,他们认识到不得不改观对“奇技淫巧”的偏见,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后,才能站到科技的制高点,从而挽救国家的衰亡。

纵观中国古代科技史,不乏古人科学技术的结晶,涌现出丰富多彩的精巧工具与巧思技术,科技发展也达到过一些高峰。“奇技淫巧”说与科学技术有交集,也不完全重合,对“奇技淫巧”的态度也有所区别。

不过历朝历代对“奇技淫巧”的警惕或轻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最为显著的还是在清朝,受“天朝正统”和“闭关锁国”的制约,科学技术沦为盲目自大的牺牲品之一,这也是近代科学萌芽被扼杀于摇篮中的直接原因了。


+++++++++++++++++++++++++++++++++++++++++++++++++++++++++++++++++++++++++++++++++++++++++++++++++++++++++++++++++++++++++++++++++++++++++++++++++++++++++++++++++++++++++++++++++++++++++++++++++++++++++++++++++++++++++++++++++++++++++++++++++++++++++++++++++++++++++++++++++++


-------------------------------------------------------


========================

易经


易经八卦是指易经中的八个卦象,先天八卦创始人为伏羲,后天八卦创始人为周文王。《易经》,天地万物变易之学,《八卦》,用八种符号代表自然界的八种现象。用来算命,预测吉凶。

《易经》,天地万物变易之学。易是变化,经是道理。探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揭示真理,进而引及人事,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八卦》,用八种符号代表自然界的八种现象,并通过这八种自然现象的演变规律,进而推及人事规律,企图达到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古人通过经年累月的观察、学习、归纳、总结,确认了自然界的六十四种发展、变化状况,并认为这六十四种变化状况已经包罗万象,是为《六十四卦》。《易经》本是反映变化的哲学古书,长久以来被用随机数选取作筮辞用。《易经》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并作为变化的哲学运用于现实生活。

(百度百科)


-------------------------------------------------------


道德经


综述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百度百科)

【本书作者注:关于《道德经》一书的进一步详细分析,读者可以参阅作者所著的另一本书《剖析《老子》》】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从中国古代哲学人文思想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这种浓郁的以自然为师的色彩,即,从自然世界中寻找人生的哲理和真谛的启迪。


这里,我们仅以几个众所周知的句子为例。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易传》中的《象传》。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的,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身作则。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

君子法上天刚健、运转不息之象,而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永不停止。《易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出自《周易》。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引用此处。

这个句子出自《周易》的《象传》。象传,分为大象、小象。大象是解释卦象立义的,小象是解释六爻辞的。这个句子,分别出自乾坤两卦的“大象”。

(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但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然而,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比较通俗的解释(参考):天的运行康泰良好,君子应该效仿天而自强不息;地的形势取法坤相,君子应该效仿地而厚德载物。注:坤相,其义为“顺承”。

《易经》
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百度百科)


-------------------------------------------------------


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本句出自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没有实体的,进入(那些看似)没有间隙的。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水看似柔弱,却能够在大地上驰骋。老子由此联想到,人生中也是如此;看似柔弱无争的,却往往以韧性和持久性,能够胜过那些看似刚强的。

但是,老子没有想到的是,之所以会如此,往往正是因为人生命中的罪;人的刚强,往往表现出的不是良善的道德品质,而往往是罪恶的道德品质;因此,人的柔弱无争,往往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的人会谦卑、坚韧。

--------------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

老子因此得出结论,无为是有益的。

然而我们应当在此强调指出,无论是无为还是有为,从根本来说,都不能决定一件事情是否是良善,一个人是否是良善。真正的区别在于,在人的生命中,在人的言语行为中,是良善还是罪恶,是谦卑还是自义。一个良善的人可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一个罪恶的人,可能会在当为却无为的事情上显出罪恶(例如,冷漠、袖手旁观、见义不为等等),也可能会在不应当为、却为之的事情上显出罪恶(例如,偷窃、抢夺、谗言、淫乱等等)。

 

点击阅读更多《现代科学的起源与意义》(下)
 

小鱼书社 基督福音书库 | 基督教护教学,马太亨利圣经注释,基督福音,旧约概论,新约概论,教会历史,宗教哲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