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基督讲述的寓言比喻


原著:J. CLOWES

(以及译者引述马太亨利圣经注释详尽版)


原著出版日期:1816年
 
介绍
。。。。。。。。。。。。。。。。。。。。。。。。。。。。。。。第 4页
撒种的比喻
。。。。。。。。。。。。。。。。。。。。。。。。。。。。。。。第 5页
田里的稗子
。。。。。。。。。。。。。。。。。。。。。。。。。。。。。。。第 13页
芥菜种的比喻
。。。。。。。。。。。。。。。。。。。。。。。。。。。。。。。第 21页
藏在地里的财宝
。。。。。。。。。。。。。。。。。。。。。。。。。。。。。。。第 23页
重价的珠子
。。。。。。。。。。。。。。。。。。。。。。。。。。。。。。。第 26页
撒网在海里
。。。。。。。。。。。。。。。。。。。。。。。。。。。。。。。第 29页
受教的文士
。。。。。。。。。。。。。。。。。。。。。。。。。。。。。。。第 31页
关于国王与仆人的比喻
。。。。。。。。。。。。。。。。。。。。。。。。。。。。。。。第 34页
关于葡萄园主人与工人的比喻
。。。。。。。。。。。。。。。。。。。。。。。。。。。。。。。第 38页
凶恶园户的比喻
。。。。。。。。。。。。。。。。。。。。。。。。。。。。。。。第 48页
婚宴的比喻
。。。。。。。。。。。。。。。。。。。。。。。。。。。。。。。第 61页
十个童女的比喻
。。。。。。。。。。。。。。。。。。。。。。。。。。。。。。。第 73页
关于才干接受托付的比喻
。。。。。。。。。。。。。。。。。。。。。。。。。。。。。。。第 83页
万民受审判
。。。。。。。。。。。。。。。。。。。。。。。。。。。。。。。第 97页
马可福音4章中的比喻
。。。。。。。。。。。。。。。。。。。。。。。。。。。。。。。第 110页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
。。。。。。。。。。。。。。。。。。。。。。。。。。。。。。。第 121页
关于祷告祈求
。。。。。。。。。。。。。。。。。。。。。。。。。。。。。。。第 128页
关于无知财主的比喻
。。。。。。。。。。。。。。。。。。。。。。。。。。。。。。。第 137页
关于筵席的比喻
。。。。。。。。。。。。。。。。。。。。。。。。。。。。。。。第 150页
关于作门徒代价的比喻
。。。。。。。。。。。。。。。。。。。。。。。。。。。。。。。第 153页
迷羊的比喻与失钱的比喻
。。。。。。。。。。。。。。。。。。。。。。。。。。。。。。。第 159页
浪子的比喻
。。。。。。。。。。。。。。。。。。。。。。。。。。。。。。。第 165页
关于不义的管家的比喻
。。。。。。。。。。。。。。。。。。。。。。。。。。。。。。。第 185页
关于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
。。。。。。。。。。。。。。。。。。。。。。。。。。。。。。。第 197页
关于寡妇和法官的比喻
。。。。。。。。。。。。。。。。。。。。。。。。。。。。。。。第 207页
关于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
。。。。。。。。。。。。。。。。。。。。。。。。。。。。。。。第 213页
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
。。。。。。。。。。。。。。。。。。。。。。。。。。。。。。。第 220页
两种盖房子的人
。。。。。。。。。。。。。。。。。。。。。。。。。。。。。。。第 231页
关于罪、信心与仆人的本分的比喻
。。。。。。。。。。。。。。。。。。。。。。。。。。。。。。。第 242页
关于好牧人的比喻
。。。。。。。。。。。。。。。。。。。。。。。。。。。。。。。第 247页
 

。。。。。。。。。。。。。。。。。。。。。。。。。。。。。。。。。。。。。。。。。。。。。。。。。。。。。。。。。。。。。。。。。。。。。。。。。。。。。。。。。。。。。。。。。。。。。。。。。。。。。。。。。。。。。。。。。。。。。。。。。。。。。。。。。。。。。。。。。。。。。。。。。。。。。。。。。。。。。。。。。。。。。。。。。。。。。。。。。。。。


介绍


Q。寓言是什么?


A。寓言是一种比喻;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间,用一件事情的性质和特点,来说明另外一件事情的本质。


Q。耶稣基督讲述的寓言,与世上其它的寓言和比喻有什么不同?


A。这种不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基督所讲述的这些寓言,不是用一种自然事物去比喻另一种自然事物,而是用自然的事物来讲述属灵的事。第二,这些寓言不是一些表面的、肤浅的或形式上的比较,而是用自然的事物讲述属神的、本质性的事情。


。。。。。。。。。。。。。。。。。。。。。。。。。。。。。。。。。。。。。。。。。。。。。。。。。。。。。。。。。。。。。。。。。。。。。。。。。。。。。。。。。。。。。。。。。。。。。。。。。。。。。。。。。。。。。。。。。。。。。。。。。。。。。。。。。。。。。。。。。。。。。。。。。。。。。。。。


撒种的比喻


马太福音13章3-9节:


3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4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5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6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7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 8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9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Q。那个撒种的人指的是谁?


A。指的是人子,耶稣基督。


Q。为什么耶稣基督被称为撒种的人?


A。因为所撒的种子就是永生真理,即,上帝的话语、上帝的道。一切真正的真理都是来自于耶稣基督。耶稣基督自己是那真正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Q。耶稣基督的撒种指的是什么意思?


A。就是把属神的真理之道放在人的心灵中、生命中、知识中。


Q 。这个撒种是怎样进行的呢?


A。这是通过:人聆听、习读和思想上帝的话语、上帝之道。更重要的是,人因着所听之道,生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离弃罪恶之事,遵行上帝的话语和旨意,热爱良善之事,生命归向上帝。


Q。那么,人们在面对关乎永生之真理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对吗?


A。是的。这种不同的表现可以总结为四种。


Q。人们在面对上帝话语的时候,会有哪四种不同的表现?


A。上述比喻告诉我们,这四种不同的表现,就像是,1.一些种子撒在路边;2.一些种子落在没有土壤的石头地里;3.一些种子落在长满了荆棘的地里;4.最后,还有一些种子落在了好土壤里面。


Q。落在路边的那些种子的情况,代表了什么意思?


A。这代表了,有的人听见了上帝话语,听见了永生真理,但是,他们却对那些真理话语无动于衷,并不受到那些真理话语的影响。


Q。无动于衷、不受影响是什么意思?


A。这样的人虽然听见了、或是读过了上帝话语、真理之道,但是,他们却并不对那真理和话语感兴趣。他们的情感,仅仅是专注于那些肉体感官的、此生此世的事情,而并不愿意去深思那些关乎永恒、高洁之事。


Q。那些落在石头地里的种子的情况,代表了什么意思?


A。这代表了,那些听见真理、上帝话语,但却并没有在心里产生对于上帝话语的真情实感的人。他们仅仅是有一些外在的、肤浅的体会,仅仅是看重外在的、属世的利益和荣耀。因此,这样的人喜爱上帝话语、喜爱真理,不是由于上帝话语、真理本身的缘故,而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外在属世利益和荣耀的缘故。他们误以为,真理的知识,只是能够使他们得到外在属世利益的手段。


Q。那些落在荆棘中的种子的情况,代表了什么意思?


A。这代表了,有的人听见了上帝话语、真理,但是,却不愿意离弃自己生命中的罪。他们想要得到属天的知识,但是,他们却不愿意以一颗纯洁的心、悔改的生命,来寻求上帝,来活在上帝的面前。


Q。那些落在好土壤里的种子的情况,代表了什么意思?


A。这代表了,有的人听见了上帝话语、永生真理以后,以真诚的、敬虔的情感,以纯洁的心灵,以悔改的、更新的心灵与生命,来寻求上帝,归向上帝,活在上帝的面前。


Q。现在,你能否解释一下,正如上面所说的,当人听见上帝话语、永生真理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态度表现;——那么,在他们的生命和心思意念中,会有什么样的不同效果?


A。第一种效果就是,飞鸟来,把种子叼走、吞吃了。


Q。在这个比喻中,飞鸟、以及它叼走吞吃了地上所撒的种子,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A。在这个比喻中,飞鸟代表的是,人们心中在这个世界上、在此生中所受到的各样引诱、诱惑、纷扰。这些东西使人转离那永生的真理、上帝的话语,使人的心对上帝之道没有兴趣、没有真情实感,使人的心沉溺在此生的罪恶之中。因此,永生的真理不能在这样的人心中扎根,也不能结出美好的属灵果实。


Q。除此以外,对于那些没有在心里真正地接受上帝之道的人来说,还有什么别的不好效果和表现呢?


A。耶稣基督所讲述的寓言比喻,在上面讲到:“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Q。怎么理解上面所说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呢?


A。这指明了,那些仅仅是肤浅地接受上帝之道的人,并没有出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他们的情感,只是建基于属世的利益和荣耀。他们的“发苗最快”,只是在知识和记忆力方面的增长,但却不是在意志、意愿和爱心方面的增长。因此,这里说到他们是“土既不深”。这里的“土”,指的是他们内心的真正意志、意愿、爱心、真情实感。“土既不深”指的是,他们的肤浅的知识、认识、表面情感并非是出于——那来自土壤深处的、发自内心的最本质原则和动机。


Q。为什么说“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呢?


A。如果人心里面没有对于上帝话语、永生真理的真心实意的寻求、热爱与信靠,那么,他的生命就仍然会处于不恰当的自爱、自恋、属世的、属肉体血气的情感的缠绕之中。上帝话语、永生真理的种子就不能在他的生命中扎根、成长、结果。当遇到各样试探、患难、引诱等等的试炼的时候,他生命中的真实光景就会显露出来。他的生命与上帝的真理无分。


Q。上面讲述的第三种不好的情况是什么呢?


A。“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


Q。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种情况呢?


A。荆棘代表了人在今生的各样思虑、对于财富以及其它物质性东西的错误观念,等等。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于此生此世的事情充满了各样的忧虑、挂念、焦虑、情感。这些东西把人内心本应当有的圣洁情感淹没,正如荆棘挤住了所撒的种子,使之不能在人的心田中生长。人们由于对于此生的各样事务的、不恰当的忧虑愁烦,而失去了对于上帝的真知,也不愿意去寻求、热爱上帝的话语、永生的真理。人们的心灵、灵魂成了身体、肚腹的奴仆;人们的生命成了属肉体血气的、属世的本质,就如同牲畜和动物一样;人却不去寻求那属灵的、永远的生命。因此,耶稣基督在这里说道,这样之人的生命,就不能结出属神的、属灵的果实,上帝的道也不能在他的心灵里面生根成长。只有,当人在内心深处真的改变自己生命的目标、目的、价值所在;只有,当人净化自己的心灵,在每一样心思意念、言语行为中顺服于上帝的话语旨意;——上帝的话语才会在他里面真正地、深深地扎根,并结出属天的果实。


Q。第四种情况是什么呢?


A。“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Q。这个情况代表什么意思呢?


A。这里所说的“结出的果实”,就是指良善、仁爱、敬虔、等等美好的品质和生命景况;就是,对上帝的热爱,以及对邻舍的恩慈。换句话说,就是上帝之道在我们生命中所结出的圣灵的果实。这种良善、仁爱、敬虔的生命本质会反映在我们的心思意念、思想、言语、行为、生命景况中。我们的生命会成为圣洁的样式,会成为有价值的生命。正如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5章16节所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约翰福音13章17节:“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因此,上面的这个比喻说到,当种子落在好土壤里面的时候,即,当听道的人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上帝的话语、永生的真理,当他在内心中产生出真实的热爱、挚情、信念的时候,当他不仅在头脑中、更在心灵中接受上帝话语的时候,——种子就在他的心灵和灵魂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听道、并且内心明白的人。


一个听道的人,不仅要在头脑中、在知识中听道,更要在心灵中、在内心深处明白上帝的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见上帝之道中的良善与真理。


Q。上文所说的“结实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是什么意思呢?


A。这些不同的果效的区别,表明了永生真理在人心中、生命中所结出的不同程度的果实。这果实的大小、多少,与良善和真理这两者的结合程度有关,即,与人心中的意愿和知识的结合程度有关。在不同的情况下,这样的结合程度不同,因而果实的大小、程度也会不同。有的人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有的人会结出六十倍、或三十倍的果实。


Q。在上面这个寓言最后,耶稣基督为什么会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A。耶稣基督在这里教导我们,他的话语,是针对那些愿意敞开心扉、认真聆听之人的内心的。“有耳可听的”是指,那些内心真诚而诚实、渴望得到永生真理的人,那些渴望聆听、愿意接受上帝话语的人,那些能够聆听、能够把心打开的人。这样的人,就应当仔细地聆听、思想、接受、信靠上帝的话语、永生之道。天国的奥秘,正是要告诉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渴望、愿意、能够明白上帝的话语,能够从那关乎永生的真理中得到美好的益处。反之,那些心中充满亵渎、罪污、不愿意离弃己罪的人,那些心中顽梗、刚硬、悖逆的人,就不会在上帝的话语中、永生的真理中得到益处。约翰福音3章19节:“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


Q。我们从上面耶稣基督所讲述的寓言中,能够得到什么启迪?


A。世人应当仔细聆听、习读上帝的话语。在上帝的话语面前,我们的态度应当真诚、纯洁,应当是出于爱、出于渴慕真理的心,应当是出于热爱上帝之道本身的动机,而不是出于任何其它的、属世的、关于此生此世的利益和荣耀的动机。在我们面对上帝之道的时候,我们必须既要有意愿,也要有知识、明白和理解;上帝之道,既要进入我们的头脑中,更要进入我们的心灵里。否则,上帝之道就不能在我们的生命中扎根、结果。当我们内心真正地渴慕、并仔细地聆听上帝之道的时候,那永生的真理,耶稣基督的救恩就会进入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命就会发生本质性的、天翻地覆的翻转,我们的心思意念、思想、言语、行为就会被改变、被塑造,我们就会真正地趋向良善,归向上帝,信靠基督,得到那美好的永生。


。。。。。。。。。。。。。。。。。。。。。。。。。。。。。。。。。。。。。。。。。。。。。。。。。。。。。。。。。。。。。。。。。。。。。。。。。。。。。。。。。。。。。。。。。。。。。。。。。。。。。。。。。。。。。。。。。。。。。。。。。。。。。。。。。。。。。。。。。。。。。。。。。。。。。。。。。。。。。。。。。


田里的稗子


马太福音13章24-31节:


24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 25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 26到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 27田主的仆人来告诉他说:『主啊,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从哪里来的稗子呢?』 28主人说:『这是仇敌做的。』仆人说:『你要我们去薅出来吗?』 29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 30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Q。在这个寓言比喻中,天国指的是什么?


A。天国指的是,耶稣基督的爱与智慧所掌管的国度。因此,无论在哪里,只要是完全处于耶稣基督的爱与智慧所掌管下的国度,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地上,那就是属天的国度。


Q。在这里,为什么天国被比喻为:人把好种子撒在田地里?


A。因为天国是从那好种子开始。正如世上的一切种子一样,它将要生长、结出符合其本身实质的果实来。天国的增长,正如基督福音的传播、基督教会在这世上的增长一样。


Q。那么,这天国的种子是什么样的种子呢?那撒种的人是谁呢?


A。那种子就是上帝的话语、上帝之道,是属神的真理,是属神的爱。那撒种的人就是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因为一切属神真理、属神之爱,都是在耶稣基督里,都是来自那无限的上帝。正是耶稣基督,把那美好的永生之道,放在每一个真诚信靠基督之人的心里。这种子被称为“好种子”,因为它代表了属神的真理,表明了上帝的良善、恩典、慈爱。


Q。在上面的这个寓言中,田地指的是什么呢?


A。田地指的就是,在地上的基督教会,或所有相信基督救恩的基督徒的集合。他们都在内心中相信而接受了上帝的神圣之道,都在内心中有真诚而敬虔的态度。因此,这田地是耶稣基督的田地,因为教会是基督的教会,是建基于那属天的、来自于耶稣基督的爱、智慧。


Q。那仇敌指的是谁呢?


A。仇敌就是魔鬼;它总是想要来破坏与天国有关的事。彼得前书5章8节:“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Q。仇敌在麦田里所撒下的稗子指的是什么呢?


A。这稗子指的是,所有罪恶的原则、虚假的道理,那些来自于自私、属世、属肉体血气的情欲、私欲、骄傲等等罪恶败坏的东西。


Q。“长苗吐穗 ”是什么意思呢?


A。“长苗吐穗”意思是指,真理在人的内心中开始显出效果;真理对人的生命状态和本质开始产生改变,对基督徒生活、群体、社会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示出来。人们开始对于永生、救恩等等产生真切的理解和认识;圣灵在人的生命中开始大大地作工;人们的言语行为、心思意念都开始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帝的永恒真理进入人的内心最深处;这真理在人的内心中激发出真正的爱与意愿;它在人的生命里结出仁爱与恩慈的果子,使人热爱上帝,使人善待邻舍。只有当人深刻地、真实地认识到那基督救恩是何等地宝贵的时候,他的生命才会真的被改变、翻转;并且,这种深刻的改变才会在他的生命中显明出来。在他的心里面,要产生出一种崭新的意愿、情感、心思意念;他将要热爱上帝,胜过爱这世上一切;他将要发自内心地爱邻舍如己。


Q。为什么在麦子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会显出来呢?


A。如前所述,稗子代表了所有的罪恶原则和虚假自私的情感、心思意念,代表了那一切属世的、自私的、属肉体血气的私欲、情欲和骄傲之心。在麦田里,这些稗子显现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在麦子长苗吐穗以后的时候。当人们心中的属天的情感、爱、智慧开始成长的时候,人们中间那些原有的罪恶的、不好的东西也时时会开始发酵、显出来。


Q。“田主的仆人来告诉他说:『主啊,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从哪里来的稗子呢?』 主人说:『这是仇敌做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A。田主的仆人代表了那些秉持圣经真理原则的人们。他们服事那位伟大的上帝;心中满含着圣洁的仁爱与恩慈良善。他们把真理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命和爱心之中。田主的仆人来问主人说:“主啊,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从哪里来的稗子呢?”这表明,当他们看见麦田里出现了稗子的时候,内心非常挂虑、想要知道原因。没有什么事情,比罪恶的来源,更让一个属神的人心中烦忧。因此,这些仆人在这里恳切地向田主求问。上帝使属神的人们内心饥渴地来寻求真理;并且,上帝以圣经的话语使他们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Q。这个“田主”是谁呢?


A。前面所提到的撒种的人,以及这里的田主,都指的是耶稣基督。他把属神的真理和原则,播撒在人的心田里。当那真理的种子开始长苗吐穗的时候,在这里,他被称为“田主”;因为他是我们的生命之主。这里所说到的“田主”,以及圣经中其他地方所说到的“家主”,都指的是那位公义、恩典、慈爱的生命之主。


Q。“这是仇敌做的”——是什么意思呢?


A。那仇敌的工作,就是使人在心思意念中反对上帝,不顺服于上帝的旨意和智慧。仇敌魔鬼总是要与那至高者的意志为敌。罪恶的真正起源,就是那魔鬼、撒旦。这起源不是来自于上帝,因为来自于上帝的一切,都是圣洁与良善。上帝把生命、自由赐给了世人(若没有生命与自由,世人就无以成为人),然而,人却在内心中滥用自由的意志,拣选罪恶。因此,自从亚当夏娃在生命本质中犯罪,自从人在内心深处、在灵魂中背离了上帝,世人就喜欢那些与公义、圣洁、恩典相悖的事情;从此,人的生命就沉溺在罪恶之中;并且,罪人若不悔改,就必将要面临上帝的终极公义审判和永远惩罚。


Q。“仆人说:『你要我们去薅出来吗?』 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 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立刻把那些稗子除掉呢?


A。原因就在上文中说明:——免得在除稗子的时候,连麦子也被拔出来了。


Q。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个原因呢?


A。田主的这个教导,可以从一个方面理解为,我们要谨慎、不要莽撞地、在试图除掉人心里、以及基督教会中一切的罪恶情感的时候,连那些来自好种子的事也都被除掉了。等到好种子完全长大、结果以后,等到良善的真理与原则在人的生命中完全地结出圣灵的果实以后,再来终极性地除掉那些田地里的稗子、那些罪恶虚假之事。因此,上帝在这里的律法和诫命是,仆人们应当辛勤地工作、服事,人们的心中应当勤勉地遵行那些属天的原则,努力地行良善之事,让良善的种子牢固地生根、成长、结果;同时,对于那些阻碍的事情,那些属灵争战的事情,应当保持谦卑、忍耐、谨守、耐心、坚毅的心。当时间到来的时候,田主一定会来到,把那麦子和稗子彻底地分开。


Q。“收割”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A。“收割”指的是,良善的、真理的种子,在人心中、生命中、基督教会中完全地长成、结果,并将要与那些与上帝为敌的罪恶之人和事彻底地、终极性地永远分开。


Q。“收割的人”指的是谁呢?


A。这是指那些天使;他们顺服于上帝的旨意。上帝的公义、终极性的审判,将要临到全地,临到一切世人。


Q。“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这是指什么意思呢?


A。正如我们前文所述,稗子指的是那些罪恶、虚假的人与事和原则,以及刚硬不悔改之罪人心里的败坏心思意念。这些稗子要被“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意思是,上帝的公义审判,将要终极性地临到那一切罪恶之事与人。


Q。“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这是什么意思呢?


A。正如我们在前文看到的,麦子指的是那好种子所结出的果实,是属天的原则、良善和真理。属神的人,将要被带入到那永远的天国之中。在天国里,将要充满了圣洁的原则、良善和真理。任何罪恶不洁的事情与原则,都不能够进入上帝的属天国度。在基督的国度里,是永远的、无限的、无尽的美好。天国在这里被比喻为谷仓,因为它是属于田主的。天国是属于上帝、属于基督的。


Q。我们在这个关于麦田与稗子的寓言比喻中,可以一般性地学习到什么功课呢?


A。我们在这个寓言比喻中可以学习到,人在这个世上,处于两个国度之间。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终极性的生命与死亡、良善与罪恶、祝福与咒诅的选择。那两个国度,就是光明的国度,以及黑暗的国度。耶稣基督来自于那光明的国度;他是天国之主,是众光之父。耶稣基督以他自己的纯洁之爱、圣洁之智慧与恩典,把上帝话语、永生真理放在每一个愿意寻求上帝、真理、公义之人的心里。


而另一方面,那黑暗的国度,总是想要把罪恶的、悖逆的、谬误的、虚假的原则和心思意念放在世人的心里。


我们更进一步学习到,当属天的圣洁之爱、智慧的种子在人心中、基督徒中间开始长苗吐穗的时候,当真理与良善之光在我们中间开始显明的时候,那些如同稗子一样的罪恶情感、罪恶原则的人与事,在基督教会中,在基督徒中间,在人心里,在世人中间,也往往会逐渐地愈发显露出来。


这个寓言比喻也教导我们,罪恶的起源是什么,以及我们应当怎样除去罪恶之人和事。我们应当顺服于上帝的旨意和引领,应当以谨慎、谨守、忍耐、耐心的态度,来面对这些事情,并且坚信,上帝的终极审判与惩罚一定会终将来到。在良善与罪恶的争战中,我们应当知道,稗子虽然暂时不被除去,但是,上帝的公义必将彰显;当上帝的完全公义显明的时候,当上帝的属天之爱与智慧完全降临的时候,当天国彰显的时候,属神的百姓一定会进入那无限美好的国度里,而一切罪恶不洁的人和事将要永远地与上帝隔绝,并承受终极审判和永远刑罚。


。。。。。。。。。。。。。。。。。。。。。。。。。。。。。。。。。。。。。。。。。。。。。。。。。。。。。。。。。。。。。。。。。。。。。。。。。。。。。。。。。。。。。。。。。。。。。。。。。。。。。。。。。。。。。。。。。。。。。。。。。。。。。。。。。。。。。。。。。。。。。。。。。。。。。。。。。。。。。。。。。


芥菜种的比喻


马太福音13章31、32节:


31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 32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Q。在前文中,我们看到,天国是耶稣基督以爱和智慧来掌管的国度。那么,为什么在这里天国又被比喻为像芥菜种一样呢?


A。这是因为,属神之爱和智慧在人里面的成长,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很小的。当人在开始接受属天真理的时候,往往以为自己可以凭己意行良善之事,但是,人这样的想法却往往是出于罪的心思意念。当人的生命开始重生的时候,他会认识到,在他自身的生命中,他一无所是;他必须要完全地、彻底地倚靠上帝,因为上帝是一切良善的真正源头。这样的认识和想法,是良善的,但却是非常谦卑、微小的一个起点,正如一粒芥菜种一样,是在百种之中最小的。


Q。“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A。当信心与爱结合的时候,那真理的种子、天国的种子就会迅速而磅礴地成长,正如小小的树种,竟然到后来长成了巨大的参天树木。


Q。“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这是什么意思?


A。这或许可以理解为,那隽永高洁的属天智慧与知识,因着天国,而让我们能够理解。当我们在基督里面的信心与爱结合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明白属灵的、属天的事情,就能够有属灵的、属天的智慧。


Q。我们从这个寓言比喻中能够学习到什么一般性的功课?


A。我们在这里可以明白,那属天的国度在人间,就是爱与智慧所掌管的国度,就是基督的教会,就是基督百姓们、会众的集合;这个国度虽然开始的时候很微小,但是,却将要不断地、迅速地、磅礴地成长,甚至长成巨大的参天树木。在这爱与智慧的国度里面,我们能够有属天的、属灵的智慧和知识。当基督福音进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重生的生命,在起初或许是渺小、卑微的,但是,随着我们与耶稣基督愈来愈亲近,对于基督救恩真理的知识愈来愈明晓,我们的生命在圣灵的大能作为之下就愈来愈成为圣洁的、属乎耶稣基督的生命样式。


。。。。。。。。。。。。。。。。。。。。。。。。。。。。。。。。。。。。。。。。。。。。。。。。。。。。。。。。。。。。。。。。。。。。。。。。。。。。。。。。。。。。。。。。。。。。。。。。。。。。。。。。。。。。。。。。。。。。。。。。。。。。。。。。。。。。。。。。。。。。。。。。。。。。。。。。。。。。。。。。。


藏在地里的财宝


马太福音13章44节: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Q。前文中我们可以看见,天国就是基督所掌管的国度。在这里,那天国为什么被比喻为好像是宝贝藏在地里一样呢?


A。田地在这里可以被理解为是指基督教会。其中藏着的珍宝可以被理解为是指上帝的话语、启示、旨意、真理——就是圣经。


Q。为什么这属神的真理是珍宝呢?


A。因为,上帝的话语和启示对我们而言是这世上的真正财宝。这世上的任何物质性财宝都是短暂的,是不能持续到永久的,然而,上帝的话语、启示、真理则是我们永恒的财宝,因为天地都会废去、但上帝的话语却一点一划也不会废去。


Q。“人遇见了这财宝”是什么意思?


A。人在圣经中能够看到上帝的话语、启示、真理、旨意、心意。圣经把天国的大门打开,把天国展现在人的眼前,使人看见耶稣基督的救赎恩典与美好国度。


Q。但这里说:“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这应当怎么理解呢?


A。当人把上帝的话语、启示、真理珍藏在心里、珍藏在心灵与灵魂的最深处的时候,这也可以被称为,人把上帝的话语深深地珍视、保藏。当人们重视上帝话语的时候,就意味着,他们愿意用尽一切来珍藏那上帝的话语。上帝的话语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如同是隐藏的吗哪一样(启示录2章17节)。(当以色列民出埃及地、身居旷野四十年的时候,上帝从天上赐给他们甘甜的吗哪,就是那属天的食粮)。


Q。“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那人为什么要欢天喜地?


A。那人的喜乐,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对上帝的热爱,以及对良善、永生与幸福的热爱。


Q。“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那人为什么要变卖一切所有?


A。这意味着,他如此看重上帝的圣洁、恩典、祝福,以至于轻看这世上的任何事。他如此看重上帝的话语、启示、真理,以至于轻看这世上一切的小学、虚浮的概念、所谓的各样理论。他的心里不再有:自私、不恰当的自爱、自傲、自义。他从前以为自己很好,以为自己可以不需要那位永生之神、生命的主宰;然而现在,他看见上帝的大能,看见上帝的福音是何等宝贵。他看见在自己的里面是一无所有,更看见在耶稣基督里面有着一切的、无尽的丰富。


Q。他为何要变卖了所有,“来买这块田地”?


A。“买”,用圣经的比喻语言里的涵义,是指,获得那属灵的财产、基业。买那块田地,意味着,得到珍藏在那里的上帝话语、启示和真理,得到那属灵的财富。只有当人把上帝的话语和恩典看为至高,离弃自己的罪,离弃自己的自傲、自义、自爱、自私的时候,只有当人把上帝的话语和启示真正地珍藏在怀中的时候,才能够得到那真正的良善、智慧与幸福。


Q。从这个寓言比喻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功课?


A。从这个寓言中,我们能够看到,上帝的话语、属神的真理是那永远的财宝;因此,若一个人认识到上帝话语的价值,并把上帝的真理和恩典看为至高,那么,这样的人就有真正的智慧。这样的人会极其珍视上帝的真理,把上帝的话语珍藏于心底,使之指引自己的情感、心思意念、言语行为。更进一步说,这样的人为因此而轻看这世上的一切物质性财宝,会离弃己罪,离弃自傲、自义、以及不恰当的自爱之心。这样的人会发自内心地由衷承认,自己的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一切所有,都是来自于那位创造宇宙天地的、创造世人生命的全能之主。并且,这样的人会极其渴慕上帝的公义与国度,渴慕得到上帝的祝福,渴慕得到基督的恩典,并持守地生活在上帝的权柄与爱之中。


。。。。。。。。。。。。。。。。。。。。。。。。。。。。。。。。。。。。。。。。。。。。。。。。。。。。。。。。。。。。。。。。。。。。。。。。。。。。。。。。。。。。。。。。。。。。。。。。。。。。。。。。。。。。。。。。。。。。。。。。。。。。。。。。。。。。。。。。。。。。。。。。。。。。。。。。。。。。。。。。。。。。。。。。。。。。。。。。。。。。。。


重价的珠子


马太福音13章45、46节:


45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 46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


Q。这个买卖人代表了什么?


A。这个人代表了那渴望得到属灵财富的人,代表了那饥渴慕义、渴慕上帝国度的人。箴言3章14节:“因为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


Q。这个人“寻找好珠子”;这是什么意思?


A。“好珠子”代表了,关于真理的知识。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7章6节曾经说:“不要把珍珠给猪吃”。圣经在启示录22章21节说道,在那新耶路撒冷的城门上,有十二块宝石。“寻找好珠子”是指,他对真理的价值极其渴慕。他珍视真理,不是因为什么外在的、属世的原因,而就是因为他知道,真理本身是宝贵的。上帝呼召我们,应当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我们应当把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看为高于一切。


Q。“那颗重价的珠子”指的是什么?


A。这颗重价的珠子指的是关于耶稣基督救恩与真理的知识。耶稣基督是完全的上帝,是完全的人;他是我们的以马内利;在他里面毫无罪污。他是宇宙天地的主。


Q。为什么这颗珠子被称为重价的珠子?


A。因为关于耶稣基督救恩的知识是极其宝贵的;这知识胜过世上任何其他的知识。基督是我们生命的主,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是我们永生的唯一盼望。在耶稣基督的救恩面前,这世上的一切都黯然失色。


Q。他“遇见”这颗重价的珠子,——这是什么意思?


A。人如果以纯洁而真诚的心,渴慕、寻求上帝的真理,珍视上帝话语本身的伟大价值(而不是出于属世的动机和目的),那么,他就会看见上帝真理是多么明亮、宝贵。他会在圣经中看见,基督的救赎恩典是多么奇妙;耶稣基督就是那至高的上帝;他是那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永生上帝。基督何等地配得我们的敬拜与尊崇。


Q。他“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这是什么意思?

 

A。这意味着,他全部的生命都以耶稣基督的话语、启示、真理为中心。为了得到耶稣基督的救赎恩典,他宁愿舍弃这世上的一切;他愿意顺服于主的掌管和引领,愿意俯伏在上帝的爱与智慧的权柄之下。


Q。我们在这个寓言比喻中学习到什么功课?


A。每一个人都应当把自己看作是这个寓言中那位变卖一切来买这颗重价珠子的人。我们应当有饥渴慕义、渴求上帝真理的心。我们应当喜爱上帝的话语、圣经,胜过喜爱黄金。一个真诚寻求上帝话语的人,一定会在圣经中看见耶稣基督的救恩是何等奇妙而真实,并会得到那无限美好的救赎恩典。并且,当这样的人真正认识到上帝话语、耶稣基督救恩的宝贵价值的时候,就一定会离弃自义、自爱、己罪;他的情感、心思意念、言语行为就一定会完全地顺服于上帝的旨意之中,顺服于上帝的、慈爱智慧的权柄管理之下。

 

点击阅读更多:基督讲述的寓言比喻
 

小鱼书社 基督福音书库 | 基督教护教学,马太亨利圣经注释,基督福音,旧约概论,新约概论,教会历史,宗教哲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