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国故事
【一个中国基督徒的视角】


【美国的起源、历史、政治、经济等,以及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2020年8月


====================================================

前言。。。。。。。。。。。。。。。。。。。。。。。第 18 页

--------------------

本书的主旨和目的。。。。。。。。。。。。。第 18 页

本书的思路与架构。。。。。。。。。。。。。第 19 页

关于历史与现状。。。。。。。。。。。。。。第 20 页

关于机遇与挑战。。。。。。。。。。。。。。第 20 页

====================================================

第一章

美国的起源与简史。。。。。。。。。。。。。。。。。。第 21 页

--------------------

关于基督教信仰的简史。。。。。。。。。。。第 21 页

马丁路德的简史。。。。。。。。。。。。。。第 51 页

十六世纪、十七世纪的英国,以及初次移居北美的清教徒天路者。。。。。。。。。。。。。。。。。。。。第 52 页

十六世纪以前的欧洲。。。。。。。。。。。。第 118 页

加尔文主义。。。。。。。。。。。。。。。。第 134 页

丁道尔的简史。。。。。。。。。。。。。。。第 157 页

英语圣经翻译的简史。。。。。。。。。。。。第 159 页

清教徒的简史。。。。。。。。。。。。。。。第 171 页

基督教宗教改革、回归圣经运动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巨大变化。。。。。。。。。。。。。。。。。。。。第 175 页

丁道尔圣经、大圣经、日内瓦圣经、英王钦定本圣经。。。。。。。。。。。。。。。。。。。。第 176 页

詹姆斯城。。。。。。。。。。。。。。。。。第 179 页

五月花天路者。。。。。。。。。。。。。。。第 181 页

新英格兰地区的诞生。。。。。。。。。。。。第 194 页

1776年以前的概况综述。。。。。。。。。。。第 253 页

美国建国。。。。。。。。。。。。。。。。。第 254 页

南北战争。。。。。。。。。。。。。。。。。第 267 页

二战以前。。。。。。。。。。。。。。。。。第 274 页

二战。。。。。。。。。。。。。。。。。。。第 403 页

二战至今天。。。。。。。。。。。。。。。。第 472 页

美国当前的人口构成与分布。。。。。。。。。第 509 页

文化熔炉与信仰根基。。。。。。。。。。。。第 525 页

四次属灵复兴。。。。。。。。。。。。。。。第 528 页


====================================================

第二章

美国的政治。。。。。。。。。。。。。。。。。。。。第 547 页

--------------------

三权分立。。。。。。。。。。。。。。。。。第 547 页

参众两院。。。。。。。。。。。。。。。。。第 576 页

总统选举。。。。。。。。。。。。。。。。。第 607 页

总统与联邦政府。。。。。。。。。。。。。。第 686 页

罗斯福与里根。。。。。。。。。。。。。。。第 689 页

联邦法院体系。。。。。。。。。。。。。。。第 691 页

州政府。。。。。。。。。。。。。。。。。。第 692 页

郡与市。。。。。。。。。。。。。。。。。。第 693 页

市政理事会。。。。。。。。。。。。。。。。第 694 页

宪法、法律、法规、与章程。。。。。。。。。第 695 页

美国两党。。。。。。。。。。。。。。。。。第 697 页

政治危机与挑战。。。。。。。。。。。。。。第 754 页

1960年代。。。。。。。。。。。。。。。。。第 756 页

政治与民情。。。。。。。。。。。。。。。。第 757 页

政治与信仰。。。。。。。。。。。。。。。。第 758 页

保守与自由。。。。。。。。。。。。。。。。第 772 页


====================================================

第三章

美国的文化历史与精神。。。。。。。。。。。。。。。第 773 页

--------------------

从实际出发的理想主义。。。。。。。。。。。第 773 页

美国与英国的对比。。。。。。。。。。。。。第 775 页

美国与德法的对比。。。。。。。。。。。。。第 777 页

新英格兰精神。。。。。。。。。。。。。。。第 782 页

常春藤大学系统。。。。。。。。。。。。。。第 786 页

美国大学与民间的关系。。。。。。。。。。。第 790 页

美国的哲学思想。。。。。。。。。。。。。。第 823 页

美国的文化历史与移民精神。。。。。。。。。第 824 页

美国的包容。。。。。。。。。。。。。。。。第 827 页

美国的道德伦理与个人自由。。。。。。。。。第 835 页

美国人的家庭观念(正面与负面的内容)。。。第 836 页

美国人的代际传承(正面与负面的内容)。。。第 837 页

美国人的婚姻观念(正面与负面的内容)。。。第 842 页

美国人的职场人际关系(正面与负面的内容)。第 843 页

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正面与负面的内容)第 844 页

左派与右派。。。。。。。。。。。。。。。。第 857 页

教会敬拜。。。。。。。。。。。。。。。。。第 858 页

属灵争战的历史。。。。。。。。。。。。。。第 859 页

负面现象与影响。。。。。。。。。。。。。。第 860 页

正面现象与影响。。。。。。。。。。。。。。第 861 页

====================================================

第四章

美国的经济。。。。。。。。。。。。。。。。。。。。第 893 页

--------------------

1776年以前的经济。。。。。。。。。。。。。第 893 页

1776年至南北战争时期的政治经济。。。。。。第 894 页

南北战争时期至二战时的经济。。。。。。。。第 896 页

二战以后的经济。。。。。。。。。。。。。。第 897 页

美国经济的思想与精神。。。。。。。。。。。第 898 页

自由贸易。。。。。。。。。。。。。。。。。第 944 页

马克思韦伯的基督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 945 页

呼召与勤劳。。。。。。。。。。。。。。。。第 964 页

人生的目的与价值。。。。。。。。。。。。。第 965 页

泰迪罗斯福。。。。。。。。。。。。。。。。第 966 页

富兰克林·罗斯福。。。。。。。。。。。。。第 967 页

经济危机与罢工。。。。。。。。。。。。。。第 967 页

现代社会的福利主义。。。。。。。。。。。。第 970 页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第 971 页

美国的正面意义和正面作用。。。。。。。。。第 971 页

美国的负面意义与负面作用。。。。。。。。。第 972 页


====================================================

第五章

美国的外交历史。。。。。。。。。。。。。。。。。。第 974 页

--------------------

与欧洲的关系。。。。。。。。。。。。。。。。第 974 页

与亚洲的关系。。。。。。。。。。。。。。。。第 976 页

与日本的关系。。。。。。。。。。。。。。。。第 977 页

与中国的关系。。。。。。。。。。。。。。。。第 978 页

与中东的关系。。。。。。。。。。。。。。。。第 980 页

与非洲的关系。。。。。。。。。。。。。。。。第 983 页

与南美洲的关系。。。。。。。。。。。。。。。第 983 页

外交关系原则与理念。。。。。。。。。。。。。第 985 页

====================================================

第六章

美国与一战和二战。。。。。。。。。。。。。。。。。。第 999 页

--------------------

中世纪简史。。。。。。。。。。。。。。。。。第 1000 页

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欧美简史。。。。。。。。。第 1015 页

十九世纪的历史。。。。。。。。。。。。。。。第 1061 页

一战鸟瞰。。。。。。。。。。。。。。。。。。第 1105 页

二战鸟瞰。。。。。。。。。。。。。。。。。。第 1107 页

一战中的美国。。。。。。。。。。。。。。。。第 1109 页

二战中的美国。。。。。。。。。。。。。。。。第 1111 页

====================================================

第七章

美国与二战后的世界秩序。。。。。。。。。。。。。。。第 1113 页

--------------------

世界政治秩序。。。。。。。。。。。。。。。。第 1114 页

世界经济秩序。。。。。。。。。。。。。。。。第 1115 页

自由世界。。。。。。。。。。。。。。。。。。第 1116 页

北约。。。。。。。。。。。。。。。。。。。。第 1118 页

欧盟。。。。。。。。。。。。。。。。。。。。第 1119 页

英国。。。。。。。。。。。。。。。。。。。。第 1121 页

东欧。。。。。。。。。。。。。。。。。。。。第 1121 页

俄罗斯。。。。。。。。。。。。。。。。。。。第 1122 页

中国。。。。。。。。。。。。。。。。。。。。第 1124 页

二战以后的美国。。。。。。。。。。。。。。。第 1156 页


====================================================

第八章

美国的教育。。。。。。。。。。。。。。。。。。。。。第 1158 页

--------------------

常春藤大学。。。。。。。。。。。。。。。。。第 1159 页

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第 1166 页

著名州立大学系统。。。。。。。。。。。。。。第 1169 页

社区大学系统。。。。。。。。。。。。。。。。第 1171 页

美国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第 1172 页

美国大学体系的起源,以及与欧洲大学系统的比较。。。。。。。。。。。。。。。。。。。。。第 1173 页

美国的文科教育。。。。。。。。。。。。。。。第 1239 页

美国的法学教育。。。。。。。。。。。。。。。第 1239 页

美国的医学院教育。。。。。。。。。。。。。。第 1240 页

美国的商学院教育。。。。。。。。。。。。。。第 1241 页

美国的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第 1242 页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第 1243 页


====================================================

第九章

美国的政治版图,挑战与危机。。。。。。。。。。。。。第 1245 页

--------------------

美国的左右之争。。。。。。。。。。。。。。。。第 1246 页

美国的左右之争与政治混乱局势。。。。。。。。。第 1294 页

美国媒体的政治倾向。。。。。。。。。。。。。。第 1296 页

美国的各州文化异同与变迁。。。。。。。。。。。第 1298 页

美国的人口分布与变迁。。。。。。。。。。。。。第 1301 页

行业分布与变迁,文化生活的异同。。。。。。。。第 1302 页

选举文化、政治文化与社会政策影响。。。。。。。第 1303 页

====================================================

第十章

美国的经济贡献。。。。。。。。。。。。。。。。。。。第 1331 页

--------------------

美国的经济运作与全球贸易。。。。。。。。。。第 1332 页

二战以后的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中国的经济崛起。。。。。。。。。。。。。。。。。。。。。第 1335 页

二战以后非洲、南美洲等地的经济。。。。。。。第 1348 页

二战以后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经济。。。。。。。。。。。。。。。。。。。。。第 1353 页

美国对全球的经济贡献。。。。。。。。。。。。第 1355 页

美国的国际经济政策与外交理念。。。。。。。。第 1355 页

美国的主要科技发明。。。。。。。。。。。。。第 1358 页

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第 1380 页

经济的良性竞争。。。。。。。。。。。。。。。第 1382 页

经济的恶性竞争。。。。。。。。。。。。。。。第 1383 页

自由经济的精髓与科技贡献之间的关系。。。。。第 1384 页

怎样看待美国经济贡献与科技贡献。。。。。。。第 1423 页

怎样看待美国。。。。。。。。。。。。。。。。第 1428 页


====================================================

第十一章

美国的教会。。。。。。。。。。。。。。。。。。。。。第 1431 页

--------------------

四次属灵复兴。。。。。。。。。。。。。。。。第 1432 页

主要人物回顾。。。。。。。。。。。。。。。。第 1432 页

美国的宗教信仰。。。。。。。。。。。。。。。第 1504 页

美国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系。。。。。。。。。第 1512 页

这种关系的时代变迁。。。。。。。。。。。。。第 1518 页


 


今天,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早已经与一百年前、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大不相同了,更与两百年前、十九世纪初的美国,或是三百多年以前、十八世纪初叶以及十七世纪的美国清教徒时代截然不同。不过,虽然,今天的美国与曾经的过去相比,早已经变得非常世俗化,甚至在很多方面里、很多层面上早已经远远地背离了、悖逆了基督教信仰;然而,我们仍然能够从今天美国人的信仰光景中,捕捉到历史的痕迹,看见那当年的清教徒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伟大理想与深远影响。我们并不是说,当年的美国清教徒时代就是美好的、完美无缺的、浪漫主义的;实际上,在每一个时代,都有敬虔属神的百姓,也都有背离信仰、背离上帝的人们;在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属灵的挑战,以及上帝子民们所应当进行的属灵争战。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的属神儿女


 

 

====================================================
。。。。。。。。。。。。。。。。。。。。。。。。。。。。。。。。。。。。。。。。。。。。。。。。。。。。。。。。。。。。。。。。。。。。。。。。。。。。。。。。。。。。。。。。。。。。。。。。。。。。。。。。。。。。。。。。。。。。。。。。。。。。。。。。。。。。。。。。。。。。。。。。。。。。。。。。。。。。。。。。。。。。。。。。。。。。。。。。。。。。。。。。。。。。。。。。。。。。。。。。。。。。。。。。。。。。。。。。。。。。。。。。。。。。。。。。。。。。。。。。。。。。。。。。。。。。。。。。。。。。。。。。。。。。。。。。。。。。。。。。。。。。。。。。。。。。。。。。。。。。。。。。。。。。。。。。


前言


-------------------------------------------------


本书的主旨和目的


本书试图从一个基督徒的视角,阐述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来源、历史、精神、内涵、文化、优缺点、等等,及其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


本书的思路与架构


本书试图从以下各个方面,来鸟瞰式地讲述美国,尤其是她的精神内涵。


美国的起源与简史
美国的政治
美国的文化历史与精神
美国的经济
美国的外交历史
美国与一战和二战
美国与二战后的世界秩序
美国的教育
美国的政治版图,挑战与危机
美国的经济贡献
美国的科技贡献
美国的教会


-------------------------------------------------


关于历史与现状


本书的一个着重角度,是讲述美国的起源和历史变迁,以及其当前的社会思想状态、政治版图、等等。


-------------------------------------------------


关于机遇与挑战


二十一世纪的美国,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与整个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很多方面是深刻相连的。因此,我们关于美国的思考,不仅会有益于我们对世界、对历史的深入理解,而且,也是一个对我们所有人、所有国家民族未来发展而言都至关重要的问题。



====================================================
。。。。。。。。。。。。。。。。。。。。。。。。。。。。。。。。。。。。。。。。。。。。。。。。。。。。。。。。。。。。。。。。。。。。。。。。。。。。。。。。。。。。。。。。。。。。。。。。。。。。。。。。。。。。。。。。。。。。。。。。。。。。。。。。。。。。。。。。。。。。。。。。。。。。。。。。。。。。。。。。。。。。。。。。。。。。。。。。。。。。。。。。。。。。。。。。。。。。。。。。。。。。。。。。。。。。。。。。。。。。。。。。。。。。。。。。。。。。。。。。。。。。。。。。。。。。。。。。。。。。。。。。。。。。。。。。。。。。。。。。。。。。。。。。。。。。。。。。。。。。。。。。。。。。。。。。


第一章


美国的起源与简史


-------------------------------------------------


【引述】关于基督教信仰的简史


++++++++++++++++++++++++++++++++++++++++++++++++++++++++++++++++++++++++++++++++++++++++++++++++++++++++++++++++++++++++++++++++++++++++++++++++++++++++++++++++++++++++++++++++++++++++++++++++++++++++++++++++++++++++++++++++++++++++++++++++++++++++++++++++++++++++++++++++++++++++++++++++++++++++++++++++++++++++++++++++++++++++++++++++++++++++++++++++++++++++++++++++++++++++++++++++++++++++++++++++++++++++++++++++++++++++++++++++++++++++++++++++++++++++++++++++++++++++++++++++++++++++++


【引述 本书作者《从金刚经说起》一书中,关于基督教信仰的简史】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因为这诸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里以及下文中所引述的金刚经文字,出自金刚经第六品,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字,说明了很多佛教信仰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信仰观。】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能有众生,听到这样的言说章句,而生起确实的信心吗?”

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样的话。如来灭后,后五百年,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对于这样的言说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为真实。当知这种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而是)已经在无量千万佛的教化所在,种了很多善根。听到这样的章句,甚至只要一念便已生净信心;须菩提,如来很清楚地知道,也很清楚地看见,这诸众生都得到如此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诸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为什么呢?因为这诸众生如果心取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为什么呢?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所以,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

------------

(1.A) 我们归于何方?

在天国里,在永恒的国度中,我们每一个能够进入那里的人,在那里有着永远的生命;——然而,在那里,我们每一个人还是我们自己吗?亦或是,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之相,“我”相不再成其为“我”相,个体不再成其为个体,而是,所有的自我、所有的个体,都灰飞烟灭,消融在寂灭涅磐的海洋之中?

抑或,无论在这里还是在那里,都是不垢亦不净,不生亦不灭、不实亦不虚?

甚至,在那“涅磐”的“海洋”中,我们真的要融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的、失去了一切情感、热忱、意志、认知、意识的寂灭状态吗?

什么是自我?
什么是人?
什么是众生?
什么是生命?

如果没有了意识与自由意志,那么,“我”就不再是“我”了;人也就无所谓人,众生也就无所谓众生;生命本身,也就没有任何真实的意义。

真正的幸福,绝非仅仅是没有痛苦而已。幸福是一个正面、积极的概念,而痛苦是一个负面、消极的概念;然而这两者,并非是简单地对称、互相叠加等于零。

这正如,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得到心灵、灵魂、生命中真正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是圣洁的、无罪的,而不是自私的、卑鄙的。幸福,可以是无限的、永远的、永恒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必须要消亡,才能够得到、进入那幸福。

--------------

(1.B)在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总是儒教为主、佛教道教为次

在佛教思想中,这种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四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彻底的虚无主义。这种万事皆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如此匪夷所思、让人难以接受,以至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多次受到许多文人哲士的批评。【请注意,道教思想在本质上也具有这种浓厚的消极、模糊色彩:——《老子》开宗明义地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即,真理如果是能够被言说出来的,就不是恒常的真理。】

从一定程度上说,以论语等四书五经为核心根基的儒家思想与哲学,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始终牢牢地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统治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匪夷所思、让人难以接受,有一定的间接关系——尽管,儒家思想并非是关乎超自然、超越生死的信仰,而仅仅是关乎此世、此生的社会人伦文化哲学;但儒教居然在上千年的时间中,在中国人的心中竟然成为了某种宗教信仰层面的思想,成为中国人从中汲取人生终极意义的思想资源库。——这部分地是因为,至少对于许多知识分子、“社会栋梁”来说,佛教无法在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中起到取代儒教之积极性、正面性的作用。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民间、乡村市镇之中,佛教的偶像崇拜、做法事、烧香礼佛等所谓小乘或大乘佛教的形式、礼仪、仪式、观念相当流行;但是,在真正的佛教教义、系统理念层面,佛教因其离世、出家、舍弃、虚空等等观念,在历史上始终无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宗教思想,更无法成为大规模地、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社会、政治、文明、制度等方面的进步力量。这本身,就从一个侧面显明了、佐证了佛教思想的谬误与缺失之处。

真正的信仰与真理的教义,一定是指向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终极的真理,一定是使人积极地、热忱地、谦卑地、诚实温柔地、敬虔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勤勉地工作,爱神、爱人,而不是把世事看为虚浮、虚幻、虚空、虚无,所谓看破红尘。

真正的信仰所针对的、所指责的,一定是人生命中、心灵深处的罪性与罪行;然而,却不是否定这个被造的物质世界,或是否定我们的生命本身,更不是否定整个人类生命的可贵价值与意义。的确,我们都生活在平凡、有限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平凡、有限之中,就看不见、找不到、不能明白那真实、隽永的价值与意义。

-----------

(1.C) 在中国文化中,佛教所起到的辅助作用

另一方面,虽然,佛教从未成为像儒教那样的深刻影响中国人生命的中国文化主流思想;但是,佛教与道教一样,一直处于中国文化中的亚文化地位、也从未消亡;即,看起来,在中国的历史上,它们成功地成为了对于儒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

这是因为,这世上自从有人类以来,在任何一个世人的心中,都存在着关于超越生死之上的、超自然的、关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和求问。在任何一个世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空洞,只有那造物主、上帝自己才能来填满。在任何一个世人的心中,都渴望不死,都渴望知道自己死亡以后的世事,都渴望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当世上的人们背离那上天、造物之主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这个世上为自己建立许多偶像,并且自欺欺人地对它们顶礼膜拜,以它们为自己的神、自己生命的主。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世人在儒教中找不到什么偶像来超自然地、超越生死地、“保佑”自己各种属世利益,但是,人们却能够在佛教中找到许多的偶像、菩萨、罗汉等等,来保佑自己的各样事情,或是超渡往生等等。

因此,在过去的上千年中国历史中,佛教虽然处于亚文化地位,却始终和道教一样牢固占据着一定的、补充儒教的地位,直到今天。

-------------

(1.D)基督教信仰文化思想与文明体系的冲击

然而,近代两三百年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互、冲突、摩擦、交往等等影响,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以圣经为核心与根基的基督教信仰的文化思想的冲击。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冲击,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尽管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文化信仰,在许多方面有非常良好积极的内容与效果,但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缺陷或漏洞,就是,它丝毫无法涉及到任何关于超自然的信仰的内容。

换言之,儒家思想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关于“生”的问题,但是,却无法回答关于“死”的问题,即,人在死后的去向的问题,以及人生是否真的有超越生死的价值与真实性的问题。这些关乎生死的问题、关乎人生的终极价值意义的问题,一直在中国上千年古代历史中,由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回答作为对于儒家教义的、非主流的补充。

这里请注意,当说到基督教信仰的文化思想与文明体系的时候,我们并不一定是在谈论基督教信仰本身的、或是圣经本身的内容。事实上,所谓的西方文明,既不是铁板一块,也绝非等同于基督教信仰本身。

的确,在过去两千年的历史中,基督教信仰在西方文明中早已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在今天整个西方文化中,圣经的原则、基督教信仰的精神、以及耶稣基督之救恩对于世人生命的救赎与深刻改变,等等这些根深蒂固而广泛的影响,在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医疗体系、公共教育、婚姻制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文化艺术领域、哲学领域、历史学领域等等范畴中,早已随处可见。

不但如此,西方文明在近代五百年以来的大发展,在科技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等,对于整个人类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以至于,基督教信仰今天已经遍及全世界,无论是非洲、南美洲、北美洲还是亚洲等地区,都有至少数以亿计的基督徒。今天,世上总共有约三分之一的人类总人口、约23亿的名义上的基督徒,是相信以圣经为根基与核心的基督教信仰,并声称以耶稣基督为自己生命的救主。

---------------

(1.E)基督教信仰与西方文明之间无法划等号

不过,虽然基督教信仰的文化思想与文明体系影响如此广泛,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文化思想与文明体系简单地当成了基督教信仰本身,或者,如果我们简单地仅仅把西方文明与基督教信仰之间划等号,那么,我们就犯下了严重的、望文生义、不认真负责、偏离事实的错误。

事实上,我们只要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近三百年来,虽然有很多好的事情,比如现代科技革命的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民主自由制度、法治、自由经济、平等贸易、社会大分工协作、医疗、教育等等,还有无数的、具体的科学技术发明,都是来自西方;但是,也有很多坏的事情,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神论主义、进化论哲学、性解放、放荡主义、离婚泛滥、家庭破碎、甚至同性恋等等,也都是来自西方。

显然,如果我们刨根问底、认真查考、追本溯源,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明白,西方世界绝不是铁板一块,西方人也绝非全都是纯洁无辜的、敬虔谦卑的圣徒。

任何思考东方、西方文明体系比较的人,如果,——看不到西方文化的优异成分;看不到西方文明给人类所作出的、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看不到现代人要在何等广泛而深刻的程度上,感谢——培根、波义耳、牛顿、等等无数科学家、哲学家,以及源自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现代医院体系、现代教育体系、现代经济法律制度等等;看不到在西方的无数的、大批的、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们,在科学、文化、政治、法律、医疗、教育、服务、信仰领域,为社会、为人类所作出的可歌可泣的杰出贡献;看不到在西方各国有那么多、数量巨大的信仰敬虔、谦卑诚实、热忱真挚、敬老爱幼、爱人如己、勤奋工作、热心服务于大众和全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真诚基督徒们;——那么,这样的人就一定是没有良知、没有诚实态度的人。

另一方面,任何思考东方、西方文明体系比较的人,如果,看不到——西方文明中的错误、缺憾、谬误成分,比如,在诸如法国为首的、遍及西方各国的、打着人文主义旗号、放荡不羁的淫乱主义、性解放主义;在诸如德国为首的、遍及许多国家的民族自大主义、好战主义;在诸如俄国为典型代表的信仰虚伪主义、专制主义、民族主义;以及,起源于英国等国学术领域的达尔文进化主义,和盛行于德国的唯物主义、泛神主义、自然神主义、法西斯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那么,这样的人就一定不是仔细思考与观察、真诚寻求真理的人,而仅仅是盲目崇拜西方的武力与物质繁荣,而在心中没有正义、没有饥渴慕义之心的人。

事实上,即使我们撇开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哲学史等历史领域的角度不谈,单单从宗教信仰、基督教教会的历史与现状来看,西方文明体系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甚至分裂的、内部景况;——这也从侧面再次证明了,西方文明体系绝非简单地、直接地等于基督教信仰本身。

--------------------------

(1.F)基督教会的简史

在基督教信仰的传播与教会历史中,在大约公元15世纪以前,基督教会一直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

(1.F.1)天主教与东正教的由来

东方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是从大约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归依基督教信仰以后,把罗马帝国从罗马迁都至当时的拜占庭市开始的。拜占庭市位于欧洲与亚洲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节点。它后来被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这个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以基督教信仰为国教的东罗马帝国,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拜占庭帝国;她从公元四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十五世纪,存在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没有改朝换代的重要国度之一。公元八世纪左右,这个以希腊语为主要官方语言的基督教国家,开始不断地把信仰传播到后来称为俄罗斯等、以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各个国家。俄罗斯这些国家曾经在很长时期一直处于农奴制度状态(俄罗斯的农奴制度一直到后来十七世纪彼得大帝改革、效法西方工业革命等等的时候,才开始被完全消除);然而从公元八世纪开始,基督教信仰已经逐渐把社会文明和人道关怀制度带给俄罗斯等的广袤土地。

西方教会以罗马为中心,在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以后,延续和保持了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注:耶稣基督于大约公元元年左右降生,于公元三十三年左右被钉十字架)、使徒彼得时代以后建立的教宗制度。在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的上千年历史中,以罗马教宗制度为核心、以拉丁语为主要官方语言的西方众教会,与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以拜占庭帝王为政权中心、以希腊语为主要官方语言的东方众教会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在公元一千年以前,东西方教会基本上是兄弟般的关系。他们——都以圣经新旧约全书为共同的信仰根基与中心教义的基础;都相信和承认,圣经、也只有圣经,是上帝的全备话语、是上帝亲自的、超自然的启示与默示;都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都信靠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恩典。

但是,在公元一千年之前,在东西方教会之间,也一直存在着既合作、又有纷争的状态。两者在各自教会权威、教义细节等等方面都有很多争议、互相对对方不服气。这种状态持续到公元一千年,终于矛盾完全爆发,互相之间彻底决裂,互相否认对方的信仰合法性。

----------

(1.F.2)中世纪

公元十五世纪,君士坦丁堡被后来称为土耳其人的突厥民族攻陷。君士坦丁堡被改名为伊斯坦布尔;这个名字是源于突厥人的伊斯兰信仰。从此,拜占庭帝国正式覆灭。然而,东方教会,此时已经自称为东正教,逐渐开始向莫斯科方向迁移、直至后来以莫斯科为其中心,继续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天主教会体系分庭抗礼。大约在同时,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体系(自称为天主教系统),于公元十五世纪开始了被后世称为文艺复兴的一种近现代文化革命运动。

值得指出的是,从大约公元四世纪至十五世纪的一千年,被后世称为的所谓“中世纪”,其实并非人们所常常误以为的、专制主义压迫的黑暗时代。事实上,任何诚实的历史学家都会承认,尽管在这期间发生了几次针对中东的十字军东征、回击伊斯兰的进攻和劫掠,但是,总体而言,在这大约一千年的漫长历史年代中,整个欧洲,包括西方教会影响下的西欧,和东方教会影响下的东欧,在政治与军事上,基本上是处于和平时期,几乎很少有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很少有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改朝换代的时期。在许多乡间、市镇、经贸中心,人民安居乐业,许多地方治安良好、常常夜不闭户。

在中世纪的长达一千年中,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会与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各有特色、短长、优缺点。

东方教会所处的拜占庭帝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帝王及其家族笃信基督教信仰。东方教会分成各个教区,众教区的各级牧者、长老等等围绕着拜占庭帝王,彼此和谐,处于互相和平、长达几乎一千年的安稳状态中。事实上,拜占庭帝国这个名称,是后世的历史学家给起的;当时的人们从未曾这样称呼。他们这个国家,一直自称为“基督之国”、或“东罗马帝国”。

而在西方教会,随着罗马帝国时代在公元四世纪、公元五世纪的解体与破败,罗马教宗体系饱经风霜、生死存亡、无数的患难、危机。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一本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著名的基督教圣徒、奥古斯丁,以及他的《上帝之城》。这本书讲述了,根据圣经、耶稣基督的教导,所谓上帝的国度、上帝之城,究竟是什么意思。在长达上千年的中世纪历史中,西欧从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但是,却有一个统一的教会体系,就是以罗马教宗为首的天主教教会体系。

我们会在其他文字中,继续深入讨论东方教会与西方教会历史之间的比较,以及他们两者之间的短长、利弊、得失;并从中反思,基督教信仰的教义,以及,基督教信仰与世上国度、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文明体系之间的深刻关系,应当是怎样的。

---------

(1.F.3)中世纪与近现代之间的分水岭

公元十五世纪是西方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正式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近现代历史的开始。此时,一方面,君士坦丁堡被伊斯兰的突厥人攻陷,因而,整个欧洲大陆与东方地区之间的贸易枢纽、中枢节点被强行隔断。从此,西欧各国开始大兴海上贸易,从而使得曾经位于西欧文明边缘地带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成为海上强国,纷纷在经济政治上依次崛起。

另一方面,从公元十五世纪,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邦为中心,因着一个开始于美第奇家族的长达约两百年左右的统治,开始了——被后世称为文艺复兴的艺术文化运动,以及,与此同时的、罗马天主教体系所受到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美第奇家族供养了许多后来极为著名的艺术家,包括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这些艺术家回归基督教信仰临到欧洲之前的时期的希腊艺术风格,以绘画和雕塑人体为美、为荣。美第奇家族积极地涉足政治与宗教领域,甚至有的家族成员自己成为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美第奇家族的奢靡与腐败之风,加重了罗马天主教本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的弊病。

----------

(1.F.4)天主教与东正教的谬误

自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当圣经新旧约全书被从原文(旧约是希伯来文,新约是希腊文)翻译成罗马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以后,罗马教宗系统就开始逐渐把圣经束之高阁,使普通人无法轻易接触到、阅读到圣经。在公元十六世纪以前的长达一千年中,西欧各国绝大多数人民,都只能从教会的神职人员那里聆听基督教信仰的教义,而没有机会自己去阅读圣经、上帝的话语。

在教义方面,天主教系统添加了许多圣经本身没有、甚至是圣经明文反对的内容,例如,不恰当地高举耶稣母亲、玛利亚的地位,甚至称之为圣母、上帝之母,以及,把历世历代的许多基督教使徒们、圣徒们当作偶像崇拜、向他们顶礼膜拜、祈祷、祈求庇佑(在这些方面,东正教与天主教存在着同样的谬误,即,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圣经本身的教义和教导,而在后世添加了一些违背、偏离圣经内容的教导、信条)。而且,天主教还在后世自行添加了一些伪经、次经,以及向所谓圣母玛利亚祈祷、敬拜的玫瑰经,等等。

好在,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的纷争与分裂状态,虽然是一件很不好、极其令人伤心的事情,但是,这种状态却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可信地保证了,圣经新旧约全书本身,一直被精心地、忠实地保存着,直至后世,因为天主教与东正教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互相监督、有力督责的效果。

并且,尽管天主教与东正教中存在许多谬误和偏差,但是,我们仍然要说,他们的主流信仰、主干教义、主要信条,例如“使徒信经”等对于基督教信仰教义的总结,是正确的。所以,在天主教与东正教里面的信众,如果真心地、真诚地、热忱地寻求和倚靠耶稣基督的救恩,真的以耶稣基督为自己生命的救主,那么,我们仍然可以说,他们是良善的、真诚的基督徒——尽管,我们应当诚实指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

----------

(1.F.5)圣经的广泛翻译传播,以及近现代时代的开始

公元十五、十六世纪,随着君士坦丁堡被突厥人攻占、拜占庭帝国灭亡,东方教会保存的希腊文的圣经原典以及许多其他希腊文写成的著名基督教历史文献和著作,被教会人士抢救、传播到西方教会体系。这些希腊文的文献以及圣经原典,开始让西欧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罗马教会的圣经拉丁语译本,在一些重要教义方面的词汇概念上,存在着一些翻译上的失误或偏差。

几乎与此同时,欧洲发生了许多历史意义影响深远的事情。我们仅举以下三件极其重要而著名的事情为例。

第一件事情是,金属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规模、迅速地、廉价地印刷、传播纸质书籍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第二件事情是,罗马教宗的教义上的谬误,以及财物方面的奢侈腐败作风,终于激起了教会各级神职人员以及普通基督徒们的反抗。以德国的马丁路德为代表,一大批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反抗教廷、传播圣经、传播真正纯正的福音与基督教信仰教义。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语,极大地推动了圣经在社会中的普及化、广泛传播。

第三件事情是,英国的丁道尔开始把圣经翻译成英语。这些圣经翻译运动本身,直接导致了现代德语书面语、现代英语书面语等等的诞生,因为在那之前,西欧的书面语言只有一种,就是拉丁语。

圣经的广泛传播,使得欧洲的无数普通人开始真正地、详尽地明白基督教信仰的真正主旨、原则、精髓;这些基督教宗教改革运动,深刻地革新、更正了欧洲各国人民在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信仰观方面的许多认识与观念。这样的革新与更正,直接地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开启;以及,现代民主自由政治运动、法律、经济等等许多方面的变革,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关于这些有关方面的内容,我们会在其他书籍中专门展开阐述)。

这些事情,推动了、构成了过去五百年来的欧洲近现代史,并进而,对于全世界的文明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影响作用。今天,每一个出门坐火车汽车飞机、早上吃牛奶面包、上班穿西服革履、住在高楼大厦或四季温暖如春之庭院别墅里的人,都要感谢培根、牛顿、波义耳等现代科学的开启者们,更要感谢那些舍生忘死地传播圣经、传播基督福音的敬虔基督徒们。

-----------

(1.F.6)基督教会简史的总结与反思

从上面的简史中我们可以看见,在耶稣基督降生以来两千年的历史中,每当人们贴近圣经、寻求圣经、明白圣经话语的时候,他们就展现出热忱、敬虔、谦卑、真挚、积极的信仰,他们的生命就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与国家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也发生极其巨大的改变;上帝的祝福就极大地、温暖地、令人震撼地临到他们。

反之,当人们沉浸在自己的罪性与私欲中,沉浸在彼此的纷争中,当人们没有真诚地、认真地、热忱地寻求上帝的话语、信仰的真理的时候,那么,他们的生命就显出冷漠、消极、惰怠的样式,他们的道德就不断滑坡,他们整个社会与国家就充满了许多动荡、败坏之事。

从基督教会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上帝的国度,虽然表现在地上的教会中,但是,从终极的意义与层面而言,基督的国度不属于这地上的任何地方,而是属灵的、属乎天上、那永远的国度与家乡。

第二,然而,这并不是说,基督教信仰在这个地上就没有:——确定的、明晰的、任何人都无可否认的见证。事实上,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道主义、人的生命与自由被极其重视,到艺术文化、经济与科学的大发展等等,——在无数的层面上,现代人类文明都被深深地刻下了基督教信仰的烙印。(读者可以阅读《基督教的果实》《基督教信仰之大众证据》《基督教信仰之证据的反思》《现代科学的起源与意义》《论民主》《论婚姻家庭》等系列书籍,进一步查考这些方面的事实与信息。)

第三,但是,在基督教信仰与西方文明之间,是无法划等号的。前者固然在极大程度上深刻影响了后者,但是,后者中包含着许多其他方面的成分与因素,甚至包含了无数的糟泊、不义、败坏、奢侈、贪婪、淫乱,等等。

那些感叹“为什么基督教信仰没有全部改变欧洲人、使全体西方人都成为基督教圣徒,或是为什么没有彻底消灭那些罪恶的恶人”的人们,并不明白:——上帝是公义、圣洁、慈爱与恩典的,他的终极道德审判必将来到,他的终极惩罚是永远的;然而,他以恩典与慈爱,给世人悔改己罪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真心地、真诚地、而不是被强迫地,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恩典。上帝的无限公义与权柄,到那终极的审判日,必将昭然地显明在一切世人的眼前。

第四,那么,为什么有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对于基督教信仰和西方文明不太了解、不求甚解的人,常常把这两者看为同等呢?

这一方面是由于,许多世人并不了解基督教信仰的真正主旨、福音的真正涵义:——“基督徒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却不属于这个世界;人在世上应当勤勉而敬虔地生活、工作,但是却不应当把心系于这个世界,以这个世界、或其中任何被造之物为心灵的归依”;尤其是不了解基督教信仰、与世上之国关系的教义:——“基督的国度属乎天上,而不属乎地上;真诚、谦卑的基督徒应当在这个世上作盐、作光,把基督的爱带给世人,见证福音的真实,见证耶稣基督伟大、圣洁的爱;耶稣基督的福音,是温柔的福音,是圣洁的福音;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烛火他不吹灭。”

另一方面是由于,世人因着自己生命中的罪性,因着自己的心系于这世上的国度与荣华,所以,常常误以为,神的作为和果效,是要终极地显示在这个地上的世界中。他们把世上的荣华璀璨、建筑物的宏伟绚丽、人群的华盖云集,错误地当成了天国里的永远荣耀。他们总是以为,非得要通过外在的、表面光鲜的“荣光”,来看待那些属灵的、属天的、属乎道德的事情。

第五,基督教信仰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影响最大,特点也最独特的宗教信仰。它虽然指出,我们不应当以这个被造的世界或是其中任何被造之物、被造之人为我们心灵的依归,而是要单单地敬拜那位创造宇宙天地、创造我们生命的主;但是,它不是像佛教那样抱着虚无、万事皆空、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诸相皆虚妄的态度,以否定主义的态度,来看待一切世事。它告诉我们,应当积极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以谦卑、温柔、真诚、和平的心,以勤勉、专诚的工作,去面对一切事情、一切世人。

它虽然指出,只有上帝才是我们的造物主、生命之主、永生之神;除他以外,再无别神;上帝是我们道德律法的颁布者、是圣洁公义而全能的终极道德审判官;但是,圣经告诉我们,他道成肉身,耶稣基督谦卑地降身为人,生在马槽里,生在律法下,取了奴仆的样式,甚至谦卑顺服、以至于死,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就了永远的救恩,使一切相信他、接受他救恩的人,得到永生,得以进入那永远的天国、得享那永远的幸福与美好。

它不是像伊斯兰教那样用火与剑传教、荼毒劫掠,而是用谦卑、慈爱、怜恤与和平的方式,把福音向世界分享。它不是像伊斯兰教那样推行、奉行政教合一的教义与制度,更不是要在地上建立起什么伟大的、属世的国家;它不是要以严刑峻法来统治臣民,更不是要让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丧失活力与创造力。在圣经福音书中,耶稣基督清楚地说道:“我的国属乎天上,而不是属乎地上”。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基督教信仰给这个世界所带来的良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有目共睹的。

---------------------------

(1.E)在近代民间,佛教的复兴,作为中国文化体系对于基督教信仰文化思想与文明体系之冲击影响的非正式回应

在过去几百年以来,尤其是在过去一百年中,基督教信仰文化思想与文明体系对于中国文化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在表面的层次上,西方文明的冲击固然体现在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医学、教育、婚姻制度、爱情观念等等许许多多的社会政经生活科技方面、人文制度方面。然而,我们可以说,更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更体现在信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关乎人心灵与灵魂的方面。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有上述许多表层的、以及关乎心灵的深刻方面的影响,直至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却仍然对于西方文明背后的真正信仰内核,即,基督教信仰的教义、内容、主旨、精髓等等,知之甚少,或是不知所云。

简言之,一方面,中国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面前,社会生活、人文环境、心灵价值观等受到巨大的影响。中国人从未见过、也从未想到过,宗教信仰可以与人的现实生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个人的积极人生与生活态度、甚至与人的婚姻嫁娶等等,联系得如此紧密;——因为,在儒教论语、佛教、道教等的上千年影响下,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宗教信仰应当远离世事、不问世事,应当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应当敲敲木鱼、念念经、吃吃斋就可以。

另一方面,作为华夏璀璨文明的承载者,作为人类在东方最大的国家、民族、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国人生活在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拥有着这个伟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在西方文明的冲击面前,很难于轻易服气。因此,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尤其是在基督教信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中国人更加激发了在其自身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支柱的动力,尤其是,在佛教中寻找人生的内涵意义,——这是因为,在关于超自然的系统性问题中,儒教无能为力,道教则过于简单而神秘;看起来,只有纷繁复杂的佛教教义,才似乎能够与基督教抗衡。

在近代民间,作为中国文化体系对于基督教信仰文化思想与文明体系之冲击影响的非正式回应,佛教开始复兴,尤其是在台湾等中国南方各地区。

在这种复兴过程中,佛教也在经历一些微妙的教义方面的改革与调整。有时,佛教人士会极力否认佛教教义是一种虚空性、消极性的教义。还有的佛教人士提出所谓“人间佛教”的概念,即,把佛教中的净土或极乐境界,直接看作是此世性质的、就是我们眼前的人间;他们提倡,佛教人士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活动,而不是仅仅关其门来吃斋念佛等等。

然而,正如我们在本书后文中将要继续指出的,作为泛神主义宗教的典型代表,佛教,——由于其教义中:没有那位终极的、创造宇宙天地、创造人生命的造物主;没有那位主宰一切的、赐予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与灵魂的天父;没有那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按照他形象和样式所创造的永生之神;——所以,佛教的教义,先天性地、内在性地,一定是弃世、厌世的;一定是把世界与人生看为虚空、虚无、虚浮的;一定是把洗澡盆中的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出去的、没有在终极层面上看见此世之人生的真正意义的、一种虚无主义、否定主义的宗教信仰思想。

这是因为,若没有造物主、那位全能而永生之神,那么,我们就无法回答道德的真正根基与道德法则的基准在哪里;因此,——我们就无法回答人生命中罪的本质、定义是什么;因此,我们就无法在终极的层面上指出,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此,我们也无法回答,我们在此世的人生中,究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以及人生盼望、归依、意义、目标的终极答案是什么;我们更无法知道,死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后果是什么,以及我们凭什么,能够盼望死后的生命。

我们将在本书下文中继续讨论这些问题。

 

点击阅读更多:美国故事
 

小鱼书社 基督福音书库 | 基督教护教学,马太亨利圣经注释,基督福音,旧约概论,新约概论,教会历史,宗教哲学
bottom of page